东方网记者熊芳雨、刘晓晶5月21日报道:缂丝与刺绣,其取径书画,走梭行针如挥毫赋彩;又融入丹青艺术,运丝之理融于画意之间,成为中国艺术史上的独特风景。近日“丝理丹青——明清缂绣书画特展”在上海博物馆开幕。
本次展览是上海博物馆继2007年“海上锦绣——顾绣珍品展”之后举办的又一次珍贵丝绣特展,展出上博馆藏中国明清缂绣精品27 件(套),辅以书画8幅(组),呈现一派丝理丹青的艺术妙趣,唤起人们对于书画与缂绣之间的联想,使观者饱览丝绣的非凡技艺与高雅格调。
展览分为“明清缂丝书画”与“明清刺绣书画”两个部分,除部分顾绣藏品外,皆为首次展出。
展厅第一件“作品”是高清放大近两倍的南宋朱克柔缂丝《莲塘乳鸭图》照片。这件国宝级文物因曾经登上央视《国家宝藏》而变得家喻户晓,出于文物保护需要,其真迹遗憾缺席此次展览。据上海博物馆工艺研究部副研究馆员于颖介绍,它于1950年代由庞氏后人捐赠入藏上海博物馆,于1970年代在上海博物馆老馆仅短暂展出过一个月,此后再未展出。由于丝织品文物的脆弱性,它需要特制的展柜才能展示。不过展厅内巨幅《莲塘乳鸭图》高清照片,就像一个序曲,引出其后一件一件珍贵的缂绣书画作品。
在第一部分“明清缂丝书画”中,这次展出的缂丝作品中还有比《莲塘乳鸭图》尺幅更大的巨作明代《群仙拱寿图》。目前所知缂丝画传世品仅此一件上品,且源自清宫旧藏。
第二部分“明清刺绣书画”中,顾绣是众所周知的中国刺绣书画高峰,本次展览就以顾绣为重点展开。
顾绣《东山图》堪称顾绣的开山之作。该件作品十分特殊,它有明代大艺术家董其昌的题跋,表明他于明崇祯五年(1632年)拿了宋代赵伯驹的《东山图》摹本,请海上顾氏绣工所制,再让他儿子董祖权赠与被魏忠贤排挤的官员程绍,希望他能“东山再起”,果然,一年后程绍便被召回京城担任工部右侍郎。《东山图》是顾绣传世作品中唯一的手卷,而且是绣工在《东山图》的摹本上,以绣线勾勒轮廓和一些重点部位,充分体现了明代顾绣“画绣合一”的特点。
在辅助展品的展陈方面,本次展览不仅展示了明清针法图灯箱,还将缂丝书画、顾绣历史和技艺发展过程等学术研究成果通过浅显易懂的展版图谱展示给观众。
由于织绣书画类文物异常脆弱,文物保护要求较高,在综合展览陈列和文物保管两方面的需求之后,上海博物馆为已装裱的缂绣画片专门设计制作了文物安全镜框。
其中为明代缂丝《群仙拱寿图》这样超过三平米、超大尺幅的作品制作巨型文物安全镜框,在国内尚属首次。以往观众难以看到丝织文物上的许多精彩细节,此番经过在灯光布控、挂靠布展、温湿度等多方调试下,最终实现了展柜进深缩短近一半距离的展陈方案,画面距观众基本保持在30厘米,做到真正让文物贴近观众。
考虑到缂绣文物的脆弱性,展览时间仅为两个月,并且部分珍贵文物将于5月31日、6月28日进行轮换,展期至2021年7月1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