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海资讯
首页 > 国内资讯 > 上海新闻

俞勇:坚守教学一线,培养“最聪明大脑”参与国际竞争

时间:2021-05-21

身为党员教师,培养解决世界难题、为国家发展坚持科技前沿探索的人才是我的责任!

对上海交通大学教授俞勇来说,坚守教学一线35年,只为一件事:为国家培养创新人才。因为带领中国大学生在国际大赛中屡获金牌,他曾面对各种诱惑,有国外大学用优厚的待遇希望聘他去担任ACM大赛(国际大学生程序设计竞赛)教练,他都拒绝了。他说:“身为党员教师,培养解决世界难题、为国家发展坚持科技前沿探索的人才是我的责任!”

如今,他于19年前创立的ACM班被称为计算机和人工智能领域的“黄埔军校”:15年来毕业的200多名学生创立了20多家企业,其中四五家已成长为独角兽企业,总市值超千亿元;有20多名学生进入世界一流大学任教职,还有5位回到了上海交通大学,和他成为同事……

漫长的等待,只为做理想中的教育

很多人知道俞勇,始于他2002年带领中国学生获得了ACM大赛的世界总冠军,实现了中国乃至亚洲高校“零的突破”。ACM大赛又称“程序设计的奥林匹克”,是全球最富声誉的计算机程序设计大赛。少有人知的是,当俞勇率队获得总冠军后的第一件事,是向学校申请成立ACM班。为了这个班,他已默默等待很久。两天后,这个申请获通过。俞勇清楚记得这个日子:2002年6月18日,“我终于可以做我理想中的教育了!”

俞勇的理想就是当老师,1986年他从华东师范大学毕业后入职刚成立一年的上海交大计算机系,至今他仍然坚守一线教师岗位,因为他“只想做培养人才这一件事”。

俞勇还记得,上世纪80年代国门刚刚打开不久,他的同学要不去外企,要不出国留学,而他坚持留在大学里,也有外企给出20倍甚至更多工资邀请他加入,但他拒绝了。

1996年ACM大赛传入中国,他立刻组织学生参加,因为“这项比赛太不一样了,一个小组只有一台计算机,三名学生用五个小时解决问题,这意味着在比赛中,学生必须互相沟通、合作甚至妥协,真的很考验学生,也考验老师”。第二次参赛,他们就以亚洲第二的成绩出线。

进入决赛后,俞勇就发现了差距。他说:“我们的学生不重视沟通和交流,即便交流,谈的也是比赛题目。再看其他国家的学生,他们不仅善于沟通、交流,而且关注各种社会现象、学术问题。总之,当时我的第一反应就是,我们的学生未来是代表国家和他们同台竞争的,我们的教育方式一定要改变!”

他开始勾画心目中理想的教育,但当时的大学资源有限。俞勇说:“我想等到我们进入全球前三名后就向学校申请开设ACM试点班,做我想做的教育。”随后的几年中,他把所有的时间都用于和学生一起训练,直到2002年夺冠,其后ACM班成立,所有的教学安排由俞勇亲自牵头设计。

教育的一点点改变,给学生带来巨大变化

从ACM班成立开始,就不断有人认为俞勇是沽名钓誉,成立试点班就为拿奖牌。对此,他始终保持沉默。如今回头看,他说:“参加国际竞赛让我更清楚地看到我们教育中的不足,如果不解决这些问题,我们不可能培养出真正有创新能力的人。”

2011年ACM班正式纳入交大致远学院,负责“拔尖计划”计算机科学方向的人才培养。从ACM班到致远学院,有一门课他坚持了19年,那就是“学子讲坛”。这是每届学生连续上两年的必修课,每周两节,俞勇每次都会坐在下面听。学生自选话题上台主讲,讲完后必须接受其他学生的提问。他的唯一要求是:不希望学生选择与专业相关的主题讲述。

就是如此简单的一门课,这些优秀学生的“问题”都暴露出来了。最初,台下学生的提问,往往会让台上分享的学生面红耳赤,甚至气愤不已。俞勇说,我们的学生一路优秀,但他们不知道如何与人相处,更不知道如何客观理性地面对分歧,甚至连老师面试时的提问,都会让他们觉得是对自己的否定。

改变在潜移默化中出现。一学期课上完,这些学生变换着台上、台下的角色,逐渐学会了宽容,客观地面对分歧和讨论,他们的视野也从做题、比赛拓展开去。

在ACM班,学生还必须完成一项特别作业:每人每学期必须写自评,同时还要给班里其他不少于5名同学写评语,每一条评语都必须提供事例证明。

俞勇带着评语找每一名学生谈话。“你会看到,有些对自己评价很低的学生,却发现因为自己对同学不经意的一次帮助或鼓励,给同学留下了深刻印象,被写在评语里。也有学生在班级中‘存在感’比较低,没有一个同学互评时写到他。还有学生虽然屡屡被同学评到,却只有一条‘成绩好’。这些都是我要和他们讨论如何改善的……”俞勇说,总有老师抱怨现在的学生有各种毛病,但每一个人选择成为教师时,都有对教育的初心,与其抱怨,还不如想办法去做些改变,“精心坚持一个学期,学生就会发生自我迭代,这就像AI,不断试错,但逐渐变得越来越好”。

培养解决世界级难题人才,携学生“迭代超越”

35年教学生涯,俞勇面对过各种晋升机会,每次,他都说:“我的能力有限,我只适合培养学生。”对俞勇来说,他的目标就是——培养那些解决世界级难题的人才。为此,他“严禁”学生大学四年毕业后就去就业,也绝不留学生在身边读研究生,他们都必须去名校继续深造。

他的学生中有依图科技联合创始人林晨曦、第四范式创始人戴文渊、流利说联合创始人胡哲人、触宝科技联合创始人任腾、森亿智能创始人张少典。今年,他的学生杨宽也将入职上海交大,加入到人才培养的队伍中。

林晨曦是2002届的总冠军成员之一,他谈到在ACM班学习的收获时曾说过:“俞老师常说,给自己定什么样的目标、看什么样的题目是很重要的事。世界级的创新需要世界级的命题。中国发展的过程中会遇到很多世界级的难题,这些是我们的巨大财富,因为只有面对世界级的难题,我们才能找到世界级的答案。”

曾有俞勇的学生大四毕业时,接到微软亚洲研究院院长打来的邀约电话。“当学生接到业界大咖亲自打来的电话时,可想而知他们内心的纠结。”俞勇说,当学生来问他的意见,他只有一个回答:“必须去读博士,并且在读博期间想清楚自己究竟想干什么。”

2003级ACM班学生黎珍辉毕业后就到美国去读博,不到30岁就获得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的终身教职,如今她回到了中国,加入了杭州的城市智慧大脑团队。俞勇说:“很多学生都觉得从事研究是很辛苦的事,但如果这些最聪明的大脑都不选择科研,而是去大厂打工,那是浪费!”

因为他的坚持,ACM班已毕业的15届392名学生中,94.6%继续深造,84.9%的学生直接攻读博士学位,近四分之一的学生进入世界排名前10的顶尖大学,近一半学生进入世界排名前20的大学。如今,不少学生都陆续回国。

“教育的目的是成就学生,老师的作用不过是提供平台,帮助他们不断思考下一步可以做什么,应该做什么。学生的每一段经历的结束,都是下一个迭代的开始。”俞勇说,明年ACM班成立20周年,他期待着继续带领学生能“携手·超越”。

人物小传

俞勇,1961年出生,198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上海交通大学教授,入选首批“国家高层次人才特殊支持计划”教学名师,中国计算机学会计算机教育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先后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6项、上海市教学成果奖9项、上海市优秀教材奖2项。他曾带领学生在ACM国际大学生程序设计竞赛中3次获得世界冠军,获杰出教练奖及终身成就奖,并获“全国模范教师”“全国师德标兵”“上海市五一劳动奖章”“上海市教学名师”“上海市模范教师”等荣誉。

  • 上一篇:“花博之美”开启城市生态文明新图景 第十届中国花卉博览会今天在崇明拉开帷幕
  • 下一篇:“花映浦江”开启“通江达海”游览新形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