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海资讯
首页 > 国内资讯 > 上海新闻

作品公示|上海消灭“拎马桶”系列调查(通讯与深度报道)

时间:2021-05-24

明明是好事,居民为何还纠结

——上海消灭“拎马桶”系列调查(上)

■本报首席记者孟群舒

对上海里弄房屋里的“七十二家房客”来说,告别“拎马桶”是他们最大的渴望。从全市看,大部分“拎马桶”房屋位于旧改地块,还有一部分未纳入旧改范围。截至2018年底,非旧改地块“拎马桶”居民尚有2.6万户。

如今的上海,“拎马桶”所涉范围已甚小,但却真切影响着这部分居民的生活品质。上海市委、市政府始终牵挂,明确由政府出资,对未纳入旧改范围的“拎马桶”住宅实施无卫生设施改造。战役打响,去年,全市启动改造逾1.1万户,超过9000户的年度目标,其中静安区消灭了全区最后2029个手拎马桶。今年,上海吹响了冲锋号,各区非旧改地块剩余的“拎马桶”住房将全部启动改造,主要方式之一就是加装“1平方米马桶”。

在基层干部眼中,加装抽水马桶的难度比旧改更大。而且,历经多年持续推进,剩下的都是“硬骨头中的硬骨头”,难度更甚。记者日前走访静安、黄浦、虹口等区10多个街道20余个居民区,深度调查消灭“拎马桶”的推进情况,却意外发现不少居民“不愿意装抽水马桶”。

告别“拎马桶”明明是好事,为什么居民会纠结?

装了马桶,就不旧改?

上海缺乏独用卫生设施的居民,大多住在里弄房屋里,最盼的是旧改征收。听说政府要装抽水马桶,即使不用出钱,居民们仍顾虑重重:装了马桶,是不是就不动迁了?

走进静安区武定路537弄,穿过沿街的多层住宅楼,里面有三排旧式里弄。周边居民20年前就进行过“原拆原还”改造,而里弄房屋里的123户居民,盼着成套改造,多年后只盼来一个抽水马桶。巨大的心理落差让居民把装马桶当成“出气筒”,居委干部走到弄堂口,就被责骂声包围。

面对居民的不满,街道干部和众乐居民区党总支书记张雯妹骂不还口,走进反对声最响的居民家,一坐就是半天,倾听居民的诉求,反复解释说明。

对居民最关心的“还旧不旧改”问题,江宁路街道邀请区房管局等单位负责人,与15名居民代表面对面,作出解答:旧改或者成套改造,需要多方面条件成熟才能推进,可能一等就是好多年。现在老房里的老人很多,政府希望先装抽水马桶,为大家解决眼前的燃眉之急。

同时,江宁路街道成立了“老书记工作室”,将徐捷、吕少卿等多位熟悉情况、富有经验的退休老书记请来,一同做居民的思想工作。老书记们寻找线索、商量对策,用居民“听得进”的话做工作,鼓励居民别错过“政策红包”。居民态度有所缓和,但一段时间过去,仍没有一家提出要装马桶。为了打开突破口,老书记和居委干部摸排出一户正在装修的居民,反复上门,动足脑筋劝说:“如果你第一个装,我们就打造一个样板间……”老书记的真诚、耐心和坚持,让小区成功装进第一个马桶。看到邻居不出一分钱就用上了抽水马桶,居民们的态度开始松动,施工队进入了第二户、第三户……挑头反对的居民责备邻居“意志不坚定”,却阻挡不了别人装马桶的步伐,越来越多的居民装了马桶。

面对仍旧反对的几户“钉子户”,老书记也没有放弃努力。李阿姨是叫得最响的“喇叭筒”,老书记看到她家有一间小浴室,完全有条件实施改造。施工队精心设计了方案,让她颇为心动,但她放不下面子。几经劝说,又看了邻居们的“样板房”,李阿姨觉得装马桶是大势所趋,下定决心,从“钉子户”变成支持者,逢人就说“有装不装是戆大(傻瓜)”。

一个月后,小区又装好20多个马桶。居民区副书记陈翊斐道出原因:街道推出“联合接待”模式,把有顾虑的居民请来,由街道、居委会、物业公司、房管局工作人员共同接待,现场解疑释惑,一家一家讨论安装方案。到去年12月初,仅剩下个位数的手拎马桶。

静安区芷江西路街道为中兴路1377弄居民装抽水马桶时,一开始居民误解很深,担心影响旧改,十分反对,甚至阻挠施工。房屋产权方静安北方企业集团及施工方上海利宸装饰有限公司、小区物业公司都参与进来,和街道、居委一起做工作。

怎么打破僵局?利宸公司工作人员陈良觉得,要从居民最关心的事情切入。去年大年初四,她来到居委会“碰碰运气”,意外获悉下雨天居民家中易积水的情况。她马上买了水果去居民家拜年,解释装马桶的初衷,告知通过重排管道可消除积水问题,赢得了居民好感。数月之后,她又“挖”出一条线索,弄堂里不少水龙头供水量小,傍晚甚至会没水,居民做饭都困难。她提出可以在装马桶的同时,帮助居民更换水管。

找准这个切入口,居民不再反对,沉寂数月的僵局终于打破。

楼上装马桶,楼下会遭殃?

不愿装抽水马桶的居民,还有另一个顾虑:老房先天不足,而且“年事已高”,漏水是常有的事。楼上居民如果装了抽水马桶,楼下会不会遭殃?所以,相当比例小区出现了楼上居民想装马桶、楼下居民坚决反对的现象。

静安区康定东路13弄是旧式里弄,有80多年房龄,2楼3楼的10户居民都迫切希望装马桶。家住三楼的李奎荣年过古稀,老伴卧床,倒痰盂是每天必做的事。有几次不慎摔倒,痰盂翻倒,苦不堪言。同住三楼的八旬老人沈玉珍,拎着马桶走几步要歇一下,来到倒粪口,感觉铁盖子越来越沉。听说有机会装马桶,她找到居委干部:“政府这么好的工程,对我来说可能是最后一次机会了,请帮我想想办法。”

可是,这栋楼底楼居民强烈反对装马桶,毕竟,在密集居住的里弄房屋里,隔音效果差,抽水马桶声、水流过水管的声音都很清晰。如果楼上的排污管都从底楼通过,底楼觉得吃不消。加之木质楼板单薄,马桶一旦渗水,楼下怎么办?

正是这些原因,居民们十多年来错过了一次又一次装马桶的机会。

恒丰居民区党总支书记徐隽认识小区90%的居民,深知居民们想装马桶的迫切心情,也知道邻里矛盾不小。这一次,她决心“要么不做,要做就把实事项目做到居民心坎上”。

底楼反对声最大的是一对姐妹。妹妹是房东,人在香港,房子委托姐姐管理,出租给另一户居民。徐隽辗转联系到妹妹,通过微信反复做工作,请她将心比心,帮一帮楼上邻居。一次次真情劝说,妹妹终于松口:只要姐姐同意就行。徐隽再和姐姐谈,姐姐说:“如果楼上装马桶后出现漏水,妹妹肯定怪我,这个字我不能签。”一次说不通,徐隽就两次、三次上门,前前后后登门不下20次,请她体谅一下30多年老邻居的实际情况。姐姐终于不反对了,提出只要租客同意就装。徐隽没有丝毫犹豫,继续做租客工作。租客询问施工队发现,楼上装马桶的位置,正好位于自己床铺上方。换作谁,恐怕都难点头。

楼上楼下都有理,眼看又要走进死胡同。居委干部拉上居民、施工单位谈了一次又一次,找到了突破口:楼上居民同意:底楼在哪里装马桶,自己就在同一部位装马桶,哪怕调整房间布局也愿意;底楼居民则不再反对楼上居民装马桶。

几十年拎马桶、倒痰盂的日子,终于成为历史。

在记者走访中,类似的案例还不少。楼上居民固然是“刚需”,楼下居民的反对声也不能忽视。打破僵局,还得靠基层干部穿针引线,坚持不懈:只有充分了解各方诉求,找到合理方案,才能赢得双方认可。

消除顾虑,怎样最有效?

从记者的调查走访看,反对装抽水马桶的居民不是不需要马桶,而是有各种担心和顾虑。担心容易变成反对,还可能演化为邻里矛盾。

从不同街道和小区的实践看,有一条经验很重要:用好技术手段。

对于最常见的马桶漏水和噪音问题,要通过技术手段进行处理。比如,芷江西路街道为部分楼板老化的居民安装整体式卫生设施,四面和底部连为一体,没有漏水之虞。江宁路街道让施工队为楼上居民铺一层塑料地板,再给马桶底部加个托盘,把漏水风险降到最低。如果居民担心噪音大,施工队就选用声音较轻的马桶,有些还在马桶下面做小半级水泥底座,用于隔音。

“居民看到我们重视他们的诉求,尽力优化方案,就会慢慢放下顾虑。”江宁路街道社区管理办工作人员周鹏飞说。

还有一条经验有助于加快安装进度:树立样板,分类解决,不激化矛盾。

江宁路街道是静安区手拎马桶存量最大的街道之一。在排摸情况时,街道和居委会分析出安装马桶的3项条件:居民有意愿、排管无障碍、邻里无矛盾。

第一步,3项条件都满足的大约占“拎马桶”居民总数的20%,可以先装。

第二步,对后2项满足但暂无安装意愿的居民,则通过样板示范,让这些居民有一个接受的过程:当他们看到马桶的实际效果和使用情况,就会逐渐改变态度。这样又解决了10%。

第三步,对排管有困难但另外2项条件具备的居民,通过技术攻关解决,占比约20%。还有一些居民对排管有顾虑,邻里产生了矛盾,同样通过“样板房”推动他们认可接受,这样又解决了20%。

最后,对3项条件都不具备、约占总数30%的家庭,既要做解释工作,更要拿出有针对性的方案,逐步推动解决。

“做好事,不能强迫别人接受,更不能引发新矛盾。”江宁路街道负责人说,民生工程就是要深入民心,打开居民的心结,得到他们的真心认可。基于这一理念,该街道稳步消灭了590个手拎马桶。

用心、用情、用力,基层干部将居民思想工作做到家,全市消灭“拎马桶”取得了超预期进展。

【记者手记】

一个马桶改变了什么

每一个“1平方米马桶”的背后,都是一个“难”字。为了让居民用上抽水马桶,街道、居委干部在本已十分忙碌的日常工作中,不计时间和心血,一次次沟通、斡旋、商量,想尽一切办法。在这个过程中,年轻干部得到了锻炼,与居民关系从陌生到熟悉,对各家情况如数家珍,真正走进了居民心里。这成为基层干部另一份沉甸甸的收获。

记者听闻,新赵家宅居民装马桶后,居民缴纳物业费的比例翻了一倍。宝山路街道干部李军民说,以前老小区居民怨气多、诉求多。通过加装马桶,居民更信任政府了,遇到问题有商有量,居民间的矛盾也缓解了。“百姓送的锦旗太多了,我们让百姓不要送了。”

加装马桶,让居民有了实实在在的获得感,也进一步改善了居民和社区、居民和基层干部的关系,密切了党委政府和居民的血肉联系。从这个意义说,加装马桶不只是一个安装工程,更是加强基层建设的连心工程。

小区里增添的不仅是一个个新马桶,更有一张张笑脸,老弄堂的氛围为之一新。一个马桶的作用,谁能小看呢?

“1平方米”从何而来

——上海消灭“拎马桶”系列调查(中)

■本报首席记者孟群舒

今年全市启动了消灭“拎马桶”的攻坚战。通过加装抽水马桶等方式,对未纳入旧改范围的“拎马桶”房屋进行无卫生设施改造。

不过,对住在里弄房屋的居民而言,要腾出1平方米装马桶,考验的是“螺蛳壳里做道场”的功夫。康定东路32弄的王老太家只有4.8平方米,放了一张床、一个柜子、一个橱,外加一张吃饭用的小桌子。面对政府加装马桶的好意,王老太对居委干部摊摊手:“你们说,马桶装在啥地方?”

像王老太家的情况,弄堂里为数不少。所幸,上海有一群“梦想改造家”,不畏难题,立志在狭小局促的老房子中找出“1平方米”,让居民们圆一个“在家里用抽水马桶”的梦。

第一招:腾挪大法

空间有限,没有安装抽水马桶的位置,这几乎是所有“拎马桶”家庭的共同点。不同之处在于每家房型各异,即便在这一家找出1平方米,到另一家也无法复制。

作为“梦想改造家”的基层干部和施工队,没有以“没条件装”为借口退缩,而是选择了最麻烦但是效果最好的做法:一户一策量身定制方案,用一个个创意破解各不相同的难题。这当中的关键一招,是用好腾挪大法。

去年3月,黄浦区豫园街道提出为老房居民加装马桶,寿宁路46弄的独居老人周丽珠喜出望外,早早做了盘算:她家在一楼,房间外连着一间不规整的灶间,灶台和侧面墙壁之间有些空间,马桶装在这里最不影响现有布局。盼了又盼,施工人员上门测量后,却说空间太小装不下,周阿婆急得差点掉泪。

施工方上海达圣建设工程公司经理张小峰再次上门查看,发现是灶台一角碍事。他干脆将灶台右侧直角切掉,改成圆弧状,“让”出来的10多厘米加上原有空间,刚好放进一个尺寸最小的抽水马桶。用上新马桶的周阿婆双眼湿润:“无论刮风下雨,不用倒马桶,不怕摔跤,心定了!”记者向她道别,走出十多米,仍听到老人远远地呼喊:“谢谢政府照顾独居老人!”

黄浦区老西门街道的久安里是旧式里弄房屋,74岁的吕秀春老人一直想装抽水马桶,无奈家里面积太小。上海丰骋建设公司经理施德福看到他家楼梯间有点空间,但碍于旁边有个固定水槽,不论马桶横着装还是竖着装,进出都极为不便。施德福灵机一动,将马桶转45度斜着装,对准楼梯和水槽间的空隙,刚好容一人如厕。

静安区康定东路65号汪皓新老人家,床头后有“1平方米”夹角,一直堆物,可以装马桶。可老人觉得“马桶离床头太近,感觉不好。”静安置业的经理陆永维想出一招:加个移门做隔断,关上门就看不到马桶。完工后,老人床头后面多了个“壁橱”,拉开移门,是崭新的马桶和整洁的瓷砖。施工队还在马桶上方隔出一个橱,可以摆放杂物。老人连说:“这个设计,很称心!”

居民们的另一个共性问题是家中杂物多,占据了宝贵的空间。为此,不少居委干部不辞劳苦、不怕麻烦,一次次走进居民家,帮助居民重新规划布局。施工队通过增加吊橱、折叠桌等技术手段,为杂物找到安放的地方,腾挪出装马桶的空间。

康定东路41-42号一处亭子间仅6.5平方米,一对夫妻带两个孩子租住于此。狭小的空间里摆放着高低床、冰箱和大纸箱,纸箱上堆着其他家当。还有一个摆满电饭煲、热水瓶和餐具的小矮柜,这既是餐桌,每晚又是孩子们的书桌。如此拥挤还要挤出1平方米,夫妻俩觉得不可能。

石门二路街道恒丰居委会的干部没有放弃,联合静安置业的施工队,提出方案:向上要空间。施工队加装了一个吊橱,还做了一些搁物架,把地上的部分杂物放到吊橱中,再把冰箱移至吊橱下。原先摆放冰箱的地方刚好装马桶,解决了一家4口的如厕问题。

“只有对杂乱的空间合理布局,增加更多收纳空间,才能腾出地方来装马桶。”做了二十多年室内设计的陈志军,去年为宝山路街道居民做了数百个加装马桶的设计方案,直言腾挪大法的重要性。开头提到的王老太,在施工队的帮助下,挪动大橱,重新布局,也顺利用上了抽水马桶。

第二招:巧排管道

加装1个抽水马桶,就要新增1条排污管。为原本没有管道的老房子增设管道,不仅要避免影响房屋结构,还要解决一个个物理难题:有些居民家地势低,排污管与市政管道相连,容易“倒翻水”;还有的干脆找不到排污出口……解决不了排管问题,就无法告别“拎马桶”。

静安区宝山路街道非旧改地块有701户“拎马桶”,陶桂生老人家住青云路,倒了一辈子马桶。他曾想过装抽水马桶,可家里地面低于路面大半米,污水没法从低处往高处排,只能作罢。

街道社区管理办主任李军民召集施工队现场办公,施工队花了三天时间琢磨出一个解决方案:加装自动增压泵,再装电马桶。记者在陶桂生家看到,马桶水箱后多了个增压泵,排污很顺畅。

早已不抱希望,如今梦想成真,老人深受感动、念念不忘。尽管时隔大半年,面对记者,老人仍能不假思索地说出动工的日期。

陶桂生家是街道打造的“样板卫生间”之一。看到施工难度最大的家庭都顺利用上马桶,其他居民不再观望,欢迎施工队进屋“量体裁衣”。用上新马桶的居民们直呼:“太阳照到我家了!”

除了在物理上找“出路”,更难的是做通左邻右舍的心理工作。老房隔音效果差,不少居民担心抽水马桶声和水流声影响生活;还有人觉得别人家的排污管从自家经过“晦气”。这些难题,都要“梦想改造家”悉心化解。

叶剑苹老人84岁,住在黄浦区寿宁路一处里弄房屋的3楼。由于腿脚不便,每月要花100元请人倒马桶,仍不称心:“他们倒不干净,倒完只肯拿到2楼,我还要拎上来重新洗。”装马桶的消息传来,她第一个去申请。为了减少对其他居民的影响,施工队选择了难度最大的做法:沿着公用楼梯向下排管,尽量远离邻居家的墙壁。

从记者调查来看,排污管大多采取直接出户、外墙走管的方式,以减少对其他居民的影响。在施工过程中,一些街道还要求施工队采用墙头开槽走暗管、管道包裹隔音棉等工艺,并运用雨篷等物件遮挡,尽量让居民感觉不到它的存在。

还有一些“疑难杂症”,需要社会单位伸出援手。

黄浦区大林路19弄内共有4户人家,施工队安装马桶时发现,排污管从弄堂口向外找不到出口。如果从房屋后面走,一墙之隔的海文商务楼下面有出口,但要破墙挖路,商务楼会同意吗?老西门街道牌楼居民区党总支书记李焘登门拜访海文商务楼。说明原委,商务楼负责人爽快答应,宁可自己一时麻烦,也要帮居民圆梦。

如今,19弄居民都用上抽水马桶,他们特别提到,以前每逢下雨,弄堂就积水,家里也会进水。管道翻新后,遇到大雨天,也没出现积水。

第三招:赢在细节

不少基层干部提及,在启动“1平方米马桶”工程时,曾遇到不少质疑声:“是不是形象工程”“是不是瞎折腾”……基层干部没有争辩,而是在一个个细节上下足功夫,慢慢改变了居民的态度。

陈影娣家住静安区石门二路170弄一处亭子间,原计划在壁橱旁装马桶。施工时楼下居民反对,要求变更位置。既要不影响楼下,又要找出1平方米空间,只有把马桶摆在饭桌旁。但这样摆,换作是谁,心里都会有疙瘩。祥福居民区党总支书记沈东明和施工队一起想办法,决定加装三面隔板,把马桶与饭桌隔开来。出乎陈影娣意料的是,施工队没有选择常见的白色隔板,而是挑选了柚木色隔板,就像放了一个红木大橱,与其他家具颜色更相配,也就不觉得突兀了。

在装马桶的过程中,装哪里,怎么装,管道怎么排……每个细节,“梦想改造家”都会和居民商量——诚意多了,居民的顾虑就少了。

恒丰居民区一户居民在施工前两次要求改变安装位置,真正施工时,居民看到实物,又投了反对票:“我没想到马桶这么大,摆在那里不好看。”施工队索性现场摆放,直到居民选好位置,才开始施工。

不仅如此,一些施工中的细节也令居民感动。家住宝昌路的李才英和对面母亲家分别装了马桶,施工队特意挑选在她92岁母亲住院期间上门施工,避免施工影响老人休息。老人从医院回家,看到不仅装了马桶,卫生间也焕然一新,脱口而出:“我要活到100岁。”

一些高龄老人、残疾人发现,装好的马桶旁特意增设了扶手,方便他们如厕起身,这是全市不少街道的“标配”。有些街道还根据居民实际情况,将门窗损坏、地板开裂、墙面脱落等小修小补项目也纳入改造,原则性与灵活性结合,部分材料由居民购买,工程队负责施工。这都极大增强了百姓的获得感。

对于马桶的后续维保,政府也没有忘记。比如,不少街道对新装的马桶设置了保修期。黄浦、静安一些居民提到,马桶装完有什么问题,只要拨打电话,施工人员随叫随到。为了进行验证,记者特意拨打了黄浦一支施工队电话,对方将记者误认作居民,连续几天来电,提出要上门查看,直到确认没问题。

细节决定成败,细节也造就了民心工程。记者在调查走访中,不止一次听到这句话:“装了马桶的,没有说不好的。”这句有些绝对的话,是在强调:在加装马桶的前前后后,基层干部们的真心付出,已然赢得了居民的由衷认可。

【记者手记】

民生工程如何“贴心”

民生工程效果如何,百姓的口碑是最好的评价。记者在青云路采访时,86岁的曹义煌老人拉住记者说:“我爱人腿脚不好,这个马桶,解决了生活中的大问题……”之后眼眶盈泪,声音哽咽。

民生工程能否和群众“贴心”,既在于它能否瞄准群众最急、最忧、最盼的紧迫问题,也在于实施的过程和结果能否让群众满意。为了保质保量加装马桶,记者听闻,静安区设定并三次调高年度目标,每周抓进度,街道、居委干部将其作为必须完成的硬任务来推进。为了把控施工质量,宝山路街道筛选施工队,要求施工队要保质保量,还要有较强的居民协调能力,并一次选择3支队伍开展服务竞赛。黄浦区房管局工作人员经常到施工现场巡查,不打招呼带走施工材料,进行严格检测,确保质量达标……

归纳起来,要把好事办好,重在执行,关键在人。只有干部重视居民所盼,设身处地为居民着想,竭尽所能、不计投入地想办法、做工作,才有可能把每个细节实施好,把好事办好。

“最后的1%”,不放弃,再试试!

——上海消灭“拎马桶”系列调查(下)

■本报首席记者孟群舒

对住在各类“拎马桶”老旧住宅里的居民来说,随着年龄增长,对卫生设施的期待也越来越迫切。记者不止一次听到老人倾诉:“现在年龄大了,蹲痰盂时间长了,站也站不起来。”

消灭“拎马桶”,旧区改造是主渠道。近年来,上海每年推进成片二级旧里以下房屋改造的总面积都创历史新高,去年完成55.3万平方米,一举消灭2.9万个手拎马桶。随着旧改力度进一步加大,这部分居民将自然告别“拎马桶”。

对非旧改地块,市委、市政府也没有忘记,去年已启动无卫生设施改造1.1万户,今年更是发起最后冲刺。

然而,一项工作越是到收尾阶段,难度就越大。易改好改的都改了,总有极少数的居民,因各种原因无法实施改造。面对这“最后的1%”,街道和居委的干部没有说“不行”,而是选择再试试。他们能成功吗?

邻里情让出“1平方米”

居民家里匀不出1平方米装马桶,有没有其他办法?从记者的调查看,那些另辟蹊径实现愿望的案例,大多是靠邻里情。

静安区虬江路上的复元坊中,既有高层和多层住宅,也有一小片里弄住宅,居民仍在“拎马桶”。咫尺之遥的生活差异如此之大,让“拎马桶”的居民更渴望改善居住条件。

虬江路1497号住着5户居民,房屋产权方静安北方企业集团和施工方上海利宸公司上门勘测发现,有2户是“过街楼”,横跨弄堂之上。由于是水泥地板,都有条件加装卫生设施。可另外3户面积狭小,加之木质地板老化,安装马桶的难度很大。

在多次走访中,利宸公司工作人员陈良注意到,由于历史原因,该楼的公用灶披间长期不用,一直堆放杂物。施工方由此建议,对灶披间进行改造,为楼内3户人家增设独用卫生设施。

对这个方案,前两户居民认为“不公平”,凭啥邻居可以占用公用面积?利宸公司和居委干部耐心劝说:在自己家装马桶看似吃亏了,但能享受到足不出户就如厕的便利。更何况,将楼下灶披间修整好,改善了环境,不容易滋生蚊虫,大家都有获得感。最终,前两户居民同意了方案。经过施工,原先的灶披间脱胎换骨,3个同等大小的崭新卫生间并排设置,大大超出居民期望。

中山北路188弄45号“消灭”手拎马桶,靠的也是邻里礼让。该住宅共有3户居民,其中一户居民住房不到4平方米,室内只能放下一张床。宝山路街道、居委干部上门10多次,终于说动了2户邻居,同意在公用灶披间中让出1平方米空间,为这户居民装马桶。

还有一些区结合里弄房屋全项目修缮工程,精心规划公用空间厨卫整体设施改造,耐心说服楼内所有居民同意,批量解决了居民的如厕难问题。

虹口区桃源里、晋阳里小区都是建于上世纪初的旧式里弄,外面看是浓浓的老上海风情,可一门之隔,内部居住空间狭小,也没有卫生设施。房屋产权方虹房集团与街道、居委干部一起想办法、做工作,积极为具备条件的家庭装马桶,不具条件的则通过改造公用灶披间,增加卫生设施。

记者来到晋阳里改造好的公用灶披间,这里四面铺着整洁的墙砖,并排放置了两三个迷你卫生间。依靠这些办法,2个小区共为496户居民解决厨卫设施缺失问题,近70%居民因此获益。

家门外寻找“1平方米”

总有一些居民,不论家中还是楼里,都难以找到适合装抽水马桶的“1平方米”。为了帮助这部分居民,基层干部想到了“家门外”。而家门外的“1平方米”,需要属地政府和各方倾力相助。

愚园路433弄,静安区寸土寸金的地段,有一栋“奇怪”的房子——里面门挨门密布着39个卫生间,它们的“主人”是弄堂内12-44号的居民。过去,他们只能在弄堂的公厕排队如厕。

为了装马桶,静安寺街道、愚谷邨居委会动了很多脑筋:最初提出改造公共厕所,提升公厕服务品质,但居民们觉得“治标不治本”。街道和居委反复琢磨,推出了第二套方案,将公厕所在房屋清空,建造17个卫生间,2-3户居民合用一个。尽管这套方案有了很大提升,但居民还是渴望拥有独用卫生间。可是,公共厕所的空间再精打细算,也匀不出三十几个“1平方米”。考虑到居民的房屋性质是市教委的系统公房,街道和居委会一次次和市教委沟通,得到了市教委的理解和支持,于是第三套方案应运而生——市教委将公共厕所旁一处物业腾出来,再由街道和居委会请施工队精心建造了39个0.9米×1.2米的独用卫生间,配备独立水表、电表,真正做到了一户一用。居民通过摇号选择卫生间,从此不再为上厕所发愁。

加装马桶难,最后这1%可谓难上加难。不少街道、居委绞尽脑汁想办法、四处奔波找资源:居委无力解决,就寻求街道帮助,大家想尽一切办法,努力破解看似无解的难题。为了不让一户居民落下,一些街道不惜拿出临街房屋、物业门卫室等。

去年底,静安区天目西路街道华丰居委会最后两户没装上马桶的居民收到了“新年礼包”:一间卫生间。居民区党总支书记胡子翔说,由于种种原因,这两户居民无法在家装马桶,而小区附近公共厕所每天22时至次日5时关闭。考虑到居民的生活需要,最终将一处街道用房腾出空间,改成卫生间,12月初完工,钥匙也配发给居民。

记者在中华新路沪太路口看到,一排当街门面房中,第一间里“大门套小门”,隔出1个小单间,新装了抽水马桶;单间外是街道的网格管理工作站。“街道盘了又盘,最终找到这处门面房,离居民家近,也有改造的基础。”街道房管办事处主任王中佳说。

一户居民都不能落下

从记者调查看,无法安装抽水马桶的原因五花八门,但基层干部们为百姓着想的初心却很一致:尽量不让一户居民错过改善生活质量的机会。

江宁路街道为居民加装了590个“1平方米马桶”,对最后剩下的几户居民,街道社区管理办工作人员周鹏飞想了很多办法。他试过电马桶,琢磨过不用水的高科技马桶,最后想到了移动厕所。

在海防路413号,记者沿着几近垂直的木质楼梯来到二楼晒台,2台移动厕所并排摆放,供楼内4户居民使用。第3台移动厕所安置在武定路537弄垃圾箱房旁,供弄堂里一户居民使用,这里原先堆放着杂物。

从全市看,还有部分私房居民在拎马桶。照理说,这类房屋产权归属私人,要不要装、能不能装抽水马桶,都由居民自己决定。但一些区选择了主动跨前一步,向这部分居民送去温暖。

静安区天目西路街道的铁路新村毛家弄内,多是上世纪三四十年代建的私房。数月前,街道请来的施工队为部分私房居民装了马桶,可也遇到了瓶颈:毛家弄77号-80号不仅房屋狭小、建设标准低,楼上楼下还是不同人家。街道房管办事处、居委干部与居民反复协商,大家同意在居民搭建的灶间里装马桶。

记者在现场看到,灶间内隔出一小块区域,装上了抽水马桶和水斗。施工队还对部分灶间进行了加固,并在挖路面排管时将高低不平的弄堂小路修理齐整。

这些喜人变化,让毛家弄的居民们喜笑颜开。陆彩娣老人连说:“享福了,阿拉1000个满意。”

改善居住条件没有终点

从全市看,各区在加大旧改推进力度的同时,对非旧改地块无卫生设施的改造也持续加快。去年,静安区消灭全区最后2029个手拎马桶,黄浦区全年启动实施1968户改造,浦东、宝山、松江等区启动改造数也都超过1000户。

从改造方式看,除加装“1平方米马桶”外,还有多种探索。市房管局相关负责人介绍说,各区都在创新探索改造的新模式:结合旧住房综合改造“改”一点,加快里弄房屋厨卫改造;结合保留保护“修”一点,对历史风貌保护街坊进行内部结构、布局调整或部分复建,实现厨卫成套独用;结合旧改征收“拆”一点,即采取零星动迁征收方式彻底解决“拎马桶”;结合市政公建项目“带”一点,带拆部分无卫生设施老旧住房;结合协议置换“搬”一点,对老旧住房因地制宜开展置换安置;结合功能开发“抽”一点等等,通过“抽户”置换安置部分居民,降低居住密度以增设厨卫设施;结合居民共同参与“腾”一点,通过转让长期使用权、经营权的方式对房屋进行活化利用……

记者在采访中发现,加装抽水马桶让居民的生活品质得到了改善,但鉴于老房居住环境总体较差,居民还有更高期许,仍然盼望着政府能更彻底地改善他们的居住条件。不少干部也提出,加装“1平方米马桶”只是提升居民居住条件的一步。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全市上下通过持续创新、不懈推进,有望不断抬高民生保障的底线。

百姓的期盼,就是市委、市政府的工作重点。市房管局负责人说,上海每年都投入巨额资金推进旧改,下阶段将自我加压,进一步调高工作目标。不仅如此,上海还将围绕存量住房改造提升,进一步深化制度供给,推进城市有机更新,提升老旧小区的品质,多渠道、多途径地改善居民居住条件。

【记者手记】

答好民生考题

2020年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上海消灭“拎马桶”进入了决战决胜阶段。“最后1%”,考验着干部的初心与使命,勇气和担当。

记者看到,各区基层干部身上,都有可敬可佩的故事。为了测试各类马桶的使用效果,江宁路街道干部周鹏飞自掏腰包买了电马桶和移动厕所——如果能派上用场,为居民安装后再走流程报销,否则就当自费试错……最终,这些新装备都发挥了作用。

人民城市为人民。城市建设发展的根本宗旨,就是不断提升百姓幸福感和获得感。面对百姓的期盼,再难也要想办法解决。唯有带着“不让一户居民落下”的初心、“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决心、“不解决问题不放弃”的恒心,真正把“心”用到、把“脑”用活、把“力”用足,才能答好民生考题,展现新时代上海干部的新作为。


  • 上一篇:作品公示|“吵”出来的“001号”批文
  • 下一篇:作品公示|中国粮食有危机?这些误读坑人不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