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博会花协展区的蔬菜花园,展示了上海农科专家基于种质资源的研发成果,新品种蔬菜让游客很好奇。
这两天,“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院士的远去让人久久不能平静。很多人不知道,在姹紫嫣红的花博园里,很多展示与袁隆平院士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袁老一生致力于水稻研究,归根结底,为的是一颗稻种。种子是农业的“芯片”,只有研究出好“芯片”,才会有好产业。
“解决好种子和耕地问题”是今年中国经济八大重点任务之一,正在举办的花博会也对“种子”进行了生动演绎,向公众展示其对生活的重要意义。
在花博会世纪馆的西馆,4个室内展厅和2个室外展厅展示了一颗种子生长、成熟、结果的全过程。第一个室内展厅就以“种子奇迹”命名。展厅里黑黝黝的,光线主要聚焦在一颗颗形状各异的种子上。在现场展示的220多种种子中,有粮食种子、油料种子、药用种子……万物生长,源自种子;衣食住行,离不开种子。在展厅最后,灯光勾勒出已故著名“种子英雄”钟扬教授的身影,纪念他一生致力于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研究。
在花协展区,一座蔬菜花园进一步展示了种子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形状各异的南瓜、不同颜色的花菜吸引了很多游客。有些游客一边拍照,一边好奇:“南瓜怎么是这种形状的?”“紫红色的花菜还能吃吗?”展区建设方上海市农科院给出答案:这些都是种子的功劳。
“一粒种子改变一个世界,种子是万物生长也是农业生产的起点,更是农业创新的‘芯片’。袁老的杂交水稻研究聚焦水稻种子,还有千千万万的农科专家正在研究不同农作物的种子,希望让人们的生活变得更美好。”上海市农科院院长蔡友铭介绍说,他们收集保存整理的种质资源已经超过21万份,蔬菜花园里展示了118个上海基于种质资源自主研发的蔬菜新品种,能够让游客近距离感受到种子的力量和农业创新的成果。
蔬菜花园里,蔡友铭还回忆起与袁老的交流往事。市农科院一直与袁老发起创立的隆平高科有密切合作,去年10月,双方举行了产学研战略合作暨“申优26”成果转化签约仪式。“申优26”是上海农科专家培育出的杂交粳稻品种,与隆平高科合作后,正加速向全国推广。
原来,袁隆平团队聚焦杂交籼稻研究,而上海主要研究粳稻种子,“申优26”正是新品种之一。粳稻种子与籼稻种子互补,能更好地适应全国不同产粮区,同时也能满足不同地区消费者的口感需求,“农科专家的研发目标是一致的,就是希望培育出营养好、产量高、口感佳的农产品,造福更多的消费者。”
种子的作用还不止于满足人们的生活需求。在国内展区的内蒙古园,种子与生态保护、生态修复的故事被娓娓道来。这里繁花似锦,草木葱茏,蒙古包若隐若现,模仿的是草原特有的美景——缀花草地。很多游客不知道的是,平均每平方米缀花草地,就生长着数十种乡土植物,它是各种植物种子共同生长的结果,所以,保护种子是生态修复的基础,也是生命火种延续的保障。
为了进一步说明这点,内蒙古园还设置了一个名叫“种子方舟”的展示,一个个透明的小罐子里,装着当地特色植物种子:碱茅、绿穗苋、扁穗冰草、五彩石竹……据介绍,内蒙古实物储存的乡土植物种质资源超过1.2万份、有地理标记的植物标本10万份、干旱半干旱地区土壤样本近140万份,为中国林草事业发展和生态保护修复提供基础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