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说:上海科技节颁奖晚会上艺术家和科学家一起朗诵原创诗歌,共同向科学致意 新民晚报记者 孙中钦 实习生 邓沐阳 摄
新民晚报讯(记者 马亚宁)2020年度上海市科学技术奖今天上午揭晓,共授奖281项(人),授予葛均波院士上海市科技功臣奖。授予冯世进、沈红斌、王新威等10人上海市青年科技杰出贡献奖。美国籍专家布鲁斯E.瑞特曼荣获上海市国际科技合作奖。
2020年度共授予45项成果上海市自然科学奖,33项成果上海市技术发明奖,181项成果上海市科技进步奖和10项成果上海市科学技术普及奖。其中,“洋山四期超大型自动化集装箱码头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面向复杂场景的人物视觉理解技术及应用”分别获得科技进步特等奖。
抗疫生力军
科技创新不是只能远远欣赏,而是实实在在点亮生活的魔法棒。2020年,上海科技及时响应新冠疫情防控需求,快速布局应急科技攻关任务,加速公共卫生领域科技成果研发与转化。为了进一步加大对新冠疫情防控科技攻关科研团队和人员的激励,本年度专门设立“新冠疫情防控”评审组。相关医院、院所、企业申报踊跃,共提名108项,成果内容涉及快速诊断、系统防治、应急药物、医疗器械、科学普及等与疫情防控有关的各个环节,最终评选出获奖项目19项。
上海交通大学马利庄教授团队9天研发出全国首个健康码,覆盖10亿人,“亮码”200亿次;张文宏团队联合疾控完成上海首例病例病毒全基因测序,实现上海新冠患者治疗成功率超99%;上海联影医疗科技牵头实现了面向重大传染性公共卫生突发事件的创新智能CT解决方案……都展示出科技生力军的强大战斗力。
“老土”创新成色足
重大科学发现、高质量技术成果,不可能一蹴而就。对于经得起时间考验的科学研究来说,最小的时间单位可能是“十年”。2020年市奖获奖成果的平均研究周期为8.53年,其中,自然科学奖、技术发明奖、科技进步奖和科学普及奖获奖项目持续科研时间,平均延续时间分别是9.49年、10.36年、8.88年和5.40年。
“本土”二字,也越来越成为中坚科技力量的关键词。2020年获奖项目的269个第一完成人中有236人毕业于本土高校,占比87.7%;2463个全部完成人中有2348人毕业于本土高校,占比高达95.3%。同时,项目参与人中也有少量外国籍人才,共15人。
基础研究,是创新策源的源动力。近年来,上海瞄准科技前沿,不断加大基础研究投入,基础研究类获奖成果占比、以及突出前瞻性的自然奖和突出原创性的发明奖总数占比,持续上升。今年,自然科学奖和技术发明奖站到了全部总奖项的近三分之一。
我要爆料 联系电话:021-22899999 新民网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