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大数据角度看,2020年度上海市科学技术奖反映了上海科创中心建设的哪些特点?市科技奖励中心的统计分析显示,上海高水平科研团队老中青结合,中青年是骨干力量;高校是上海创新策源的第一主力,企业则是技术创新的第一主力,民营企业的创新实力在逐步提升;长三角和京津冀是上海科技合作的两大区域;上海重点产业领域近年来涌现出一批高质量科技成果。
45位第一完成人为“80后”
从项目完成人年龄看,上海科研团队老中青结合,中青年是骨干力量。2020年度获奖成果第一完成人的年龄大多在40—60岁。其中,以50—60岁最多,占比42.4%;其次是40—50岁,占比38.7%。这两个年龄段的人才大多具有多年科研经验,取得了突破性成就。
从全部完成人的年龄分布看,30—40岁及40—50岁的中青年发挥了骨干力量,总占比超过70%。其中,30—40岁的占比35.3%,40—50岁的占比35.6%,且45岁以下总人数占比59.4%。而从团队平均年龄来看,45岁以下的团队占比达67.7%。
值得一提的是,共有45位项目第一完成人是“80后”。年龄最小的是获得科技进步奖三等奖的“智慧水体管理服务系统关键技术与产业化应用”第一完成人——华测导航项目经理叶芳飞,年仅31岁。
上海民营企业创新实力提升
从项目完成单位类型看,获奖项目的843个完成单位中,企业的数量与高校、科研院所、医疗机构的总数相当,占比近50%。从第一完成单位看,高校是核心主力,在全部获奖项目中占比39.4%,在高等级奖项(特等奖和一等奖)中占比达44.7%;企业则是第二主力,在全部获奖项目中占比26.8%,在高等级奖项中占比11.8%。
这表明,高校作为知识创新主体,在新思想、新技术、新发明的孕育中发挥着重要策源作用;企业作为技术创新主体,在促进产学研用一体化发展,推动创新链、产业链和资金链精准对接等方面作用显著。
纵向比较,企业牵头获得高等级奖项的数量近年来在上升,创新主体地位愈发明显。2020年度有10家企业成为高等级奖项的第一完成单位,高于2019年度的6家。企业在技术发明和科技进步类成果中发挥着积极作用,78.8%的技术发明奖项目、69.6%的科技进步奖项目有企业参与。在科学技术普及奖中,企业参与比例也有40%。
从企业类型看,获奖项目完成单位中,有196家国有企业,占所有参与企业的46.7%。民营企业共109家,占所有参与企业的26%。这显示出上海国企和民企都有较强的创新实力。2020年度高等级奖项中,民企作为第一完成单位的有5项。而在2019年度,这一数据为0,可见上海民企的创新实力逐步提升。
长三角科技合作单位最多
2020年度上海市科学技术奖的协同创新和跨区域合作特征明显。
269个获奖项目的完成单位共843个,平均每个获奖项目有3.1个完成单位,与往年相比呈持续增长趋势。外地单位参与的项目有108项,占项目总数的40.1%。多种类型单位参与的项目有155项,占比57.6%。
从合作单位区域分布看,外地合作单位主要集中在长三角、京津冀、广东、湖北等地。2020年度获奖项目大多由多家单位合作完成,在所有完成单位中,共有227家是外地单位,占比26.9%。其中,长三角合作单位最多,共83家;其次是京津冀,共43家;排名第三和第四位的是广东和湖北,分别有22家、20家。
重点产业众多成果获大奖
分析还显示,2020年度高等级奖项成果与上海重点产业领域高度相关,多集中在生物医药、电子信息、新材料、先进制造、能源与环境、航空航天等产业领域。
生物医药成果有32项,占高等级奖项总数的37.6%,覆盖新药研发、医疗器械、疾病防控、中医等领域;电子信息成果有17项,占比20.0%,覆盖软件、微电子、通信等领域;新材料成果有11项,占比12.9%,包含高分子材料、精细和专用化学品、生物医用材料等方向;先进制造成果有11项,占比12.9%,覆盖高技术船舶、智能仪器仪表、汽车及轨道交通等领域;能源与环境成果有10项,占比11.8%,覆盖高效节能、水污染、海洋能源等领域;航空航天成果有4项,占比4.7%。
从科学领域看,2020年度获奖成果多集中在工程与材料、医学、信息等科学领域。工程与材料科学领域的最多,共110项,占比39.1%;其次为医学科学领域,共53项,占比18.9%;排名第三的是信息科学领域,共51项,占比1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