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图/潘文健
扫码读《爷爷奶奶留下“永不消逝的电波”,成为后代子孙“刻在骨子里的东西”》
红色影片《永不消逝的电波》成为永恒的经典,新闻晨报记者专访了原型之一秦鸿钧韩慧如夫妇的后人,为大家揭开这对英雄夫妇的故事,更让读者深切感受到这个家庭的爱与信念的传承。
在刊登《爷爷奶奶留下“永不消逝的电波”,成为后代子孙“刻在骨子里的东西”》之后,我们收到了徐汇区第一中心小学“秦鸿钧中队”的感谢信。
小学生在信中说:红色的电波串连了我们,把秦家的优良家风传到了我们的班级、我们的学校。
晨报记者回信说:作为媒体工作者,把这种传承写下来,让更多读者知道,既是我们的本职工作,也是我们的社会使命。
字里行间的一来一往更见证了爱与信念的传承……
[小学生来信全文]
亲爱的孙记者:
我已经读了5月20日您发表在《新闻晨报》上的文章——《爷爷奶奶留下“永不消逝的电波”成为后代子孙“刻在骨子里的东西”》。
感谢您的报道,让我了解了秦鸿钧、韩校长一家的家庭故事。韩校长在学校里是一位校长,在家里,她也是一位母亲、一位奶奶。我觉得韩校长作为母亲,一定很会教育孩子,两个子女都是学霸。他们不但学习好,而且品德高尚,遇到利益,从来不争不抢,让着别人。这样的好传统成为了他们的家风,传给了孙辈。从您的文章中,我感受到了他们的家庭一定其乐融融、积极向上。我希望我们家庭也能向他们学习。珍惜一家人在一起的时光。
感谢您的报道,让更多人了解了我们学校的红色故事。作为“秦鸿钧中队”的一员,我十分自豪。看到自己主持主题班会的照片居然上了报纸,而且还是和秦爷爷、韩奶奶的后代放在了一起,我很激动。红色的电波串连了我们,把秦家的优良家风传到了我们的班级、我们的学校。
感谢您的报道,希望再来我们学校做客。
叶紫辰
2021年5月21日
[新闻晨报记者回信全文]
叶紫辰同学:
你好!
非常感谢你的来信,更感谢徐汇区第一中心小学的老师、同学们对我工作的认可。采访和写作《爷爷奶奶留下“永不消逝的电波”,成为后代子孙“刻在骨子里的东西”》这篇稿子,对我来说,也是一个非常荣幸和高兴的过程。我很早之前就看过电影《永不消逝的电波》,片中的电波英雄给我留下深刻印象;而这两年,同名舞剧也是上海演出市场上的热门剧目。我自己经常会有这样的感受:红色“电波”永不消逝,而一代又一代年轻人对英雄的热爱,属于上海这座城市的红色基因,也从未消逝,而是静水深流,代代相承。那么作为媒体工作者,把这种传承写下来,让更多读者知道,既是我们的本职工作,也是我们的社会使命。
今年正好是建党百年,当我从王泠一博士的朋友圈里看到“秦鸿钧中队”成立的消息之后,立刻请王博士帮忙联系相关人物进行采访。王博士非常热情地将秦鸿钧韩慧如的长孙秦岭先生、以及徐汇区第一中心小学校长陆培贤女士介绍给我。
媒体对秦鸿钧韩慧如的英雄事迹已经有过诸多详细报道,对他们的后人则少有提及,而当今的读者,对“英雄后代到底过得怎么样”,是有强烈好奇心的。因此在采访之前,我就已经设想好,我要将这篇稿件做出“代代传承”的效果来,我要用一种朴素而不是唱高调的方式来告诉读者,在70年之后,电波英雄的故事还在无声而深远地影响着他们的后人,以及更多的人们。
在采访过程中,秦岭深情地回忆起祖辈、父辈对自己的教诲,对自己人生的影响,家人相处的幸福,并提供了珍贵的家族照片供我们刊用;陆校长曾几次上门拜望过韩慧如老校长,她特别提到老校长对党和国家教育事业的忠诚,对孩子们的热爱。这些独家讲述,都使得我对稿件的设想,用非常扎实的方式,落到了实处。
毫不夸张地说,采访这样的人物,写作这样的稿件,我自己也在被感动、被净化,从而对工作、对生活、对人生有了更广阔和高远的认知。悄悄告诉你,我从小就喜欢读武侠小说、英雄故事,这样的阅读体验,推动我——至少让我愿意努力地,成为一个正气、大气、热气的人。哪怕已经过了四十岁,我依然还记得这最初的信仰。
你们在一个有着光荣历史的校园中成长,每天都经过秦鸿钧韩慧如的照片墙,想必也会有这样的感受吧。我非常荣幸跟这样一所学校、跟这样一群可爱的孩子们发生联系。
祝你和同学们健康、快乐、进步!
新闻晨报 孙立梅
2021年5月2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