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方网记者刘轶琳5月31日报道:如果你用过杀毒软件,那么一定对病毒弹出框不陌生。不过,很多人并不知道,在疫情期间,上海的很多苗子事件,就是靠“弹出框”在第一时间发出预警。近日,2020年度上海医学科技奖颁布,上海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研发的“基于实时事件感知实现临床疾病监测与报告的系统”荣获三等奖。终端触发的“黑科技”,究竟厉害在哪里?
“基于实时事件感知实现临床疾病监测与报告的系统”依托上海区域卫生信息平台,构建了基于智能插件的实时事件感知架构,通过数据自动抓取和智能感知医院电子病历数据,实现传染病报告病例的智能识别和自动填报。在技术层面,解决了公共卫生“最后一公里”的问题,将诊疗机构与其所在地区的区域卫生平台无缝的整合在一起。在应用层面,提高了疾病报告工作效率,减轻了一线医生工作量,解决了传染病漏报、延报和错报,保证了数据完整性和规范性。
据上海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信息所所长夏天介绍,疾病报告在法规制度上具有强制性,应用多年的国家传染病直报信息系统在系统具体技术实现上并不能强制医生报告,是否报病依赖医生的自觉性,且报告流程复杂,往往会增加临床医生的工作量。
智能插件将医生自主填报转变为智能提醒填报并自动补充信息,创新了疾病报告模式,既简化了医生报病流程,使传染病报告卡填报从原来平均300秒缩短至现在70秒。简单来说,医生只需专注于诊疗,智能插件将帮助医生进行监测,一旦符合报告要求,就会触发报警,医生只需要根据弹出框要求进行操作即可完成上报,解决了医院采集疾病监测数据及时性差、规范率低的难题。
对于突发、新发传染病,临床医生往往因为缺乏诊断经验,难以快速有效判断是否需要报告。该技术通过在智能中心端增加突发、新发疾病的关键词(症状、检测指标等),快速实现对该疾病在区域内所有医疗机构的监测布控,提醒、协助临床医生进行诊断和报告。该技术有效提升区域公共卫生服务能力与水准,为区域化一体防控增效赋能。
该系统不仅在疫情监测、分析、病毒溯源、防控救治等方面具有很好的支撑作用,利用该技术还可根据疫情防控需要随时调整采集字段,快速应对新发传染病防控要求,支撑对应急状态下的区域整体监测布控;此外,还可在肿瘤、心脑血管疾病等疾病监测方面开展应用,提升疾病监测的报告效率和规范性,减轻了医生工作量,促进了医防融合。
据了解,2017年该系统首次推广使用。截止2020年9月,已实现全市433家机构(占全市报病医疗卫生机构的82.2%)33010个医生工作站的部署,完成约2.5万张报告卡填报。值得一提的是,新冠疫情期间,在全市约327个医疗机构(其中三级医院42家)开设的发热门诊/哨点等紧急部署了智能插件,开展发热病例信息采集。截止2020年9月,已采集和共享信息逾32万条,有力支撑了本市新冠疫情的联防联控。
未来,通过对规则库的灵活调整,该系统可实现基于症状的疾病监测报告模式,适用于重点监测疾病的报告;此外,还可以通过身份ID、手机号等,在重点人员(如疫区来沪人员)就医时提醒。可结合药店购买退热药信息,系统还能对购药者的窗口期就医进行提醒等。
系统的研发和应用效果也受到国家卫健委的关注。2020年9月,国家卫健委来沪调研,认为该系统通过技术创新和模式创新,有效支持了疫情的分析研判和预警应对,提升了区域整体化疫情防控水平,该技术还普遍适用于公共卫生与临床诊疗相结合的各类场景(如肿瘤、心脑血管疾病的监测),具有极强的适应性和广泛的应用性,可有效促进医防融合。
系统和技术达到国内领先水平,在全国公共卫生领域起到了引领示范作用,是“健康中国行动”、“健康上海行动”的具体落地成果。目前,在上海市疾控中心的技术支持下,江苏省也正酝酿将此系统引入当地。
另据了解,相关技术还获得发明专利(ZL201610116408.4)授权、计算机软件著作权(2019SR1146186);成果获得上海市医学科技奖三等奖、上海市科创中心立功竞赛一等奖、上海市优秀发明奖银奖、星光计划一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