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月初夏,艳阳高照,绿意盎然。中共一大纪念馆门前,人们间隔三五米站定,背靠青红相间的砖墙,面向阳光,挥舞手中的党旗、国旗,中共一大纪念馆俨然成为“露天党课教室”,迎来一批又一批初心寻访者。
“小朋友,拍完照能把红领巾借我戴一下吗?”今天是六一儿童节,提早放学的孩子们成为大人镜头中的焦点,脖子上的红领巾、手中的党旗国旗也被大人们借去重温了一把青春和初心。白领林女士在新天地上班,今天请了半天假,为儿子庆祝节日,“儿子念小学四年级,前段时间跟我一起追剧《觉醒年代》,对老一辈革命家的故事很感兴趣,所以今天带他来中共一大纪念馆瞻仰参观,切身感受一下爱党爱国的氛围。”
孩子的红领巾借给了三位退休老师。“我们‘老小孩’今天也一起过节。”开口的老人姓孙,调皮一笑年龄仿佛减去十岁。三位老人的友谊可以追溯到她们的学生时代,“后来,我插队落户去了,也就是在那个时候入了党。”孙老师退休前是上海一家重点中学的高三英语老师。位于兴业路的中共一大会址孙老师曾经带着学生春秋游来过很多次,今天来到新建的纪念馆前,她感叹:“还是同样的石库门建筑,但中国已经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
孙老师(中)和她的朋友们
孙老师合完影,“机位”由一对老夫妻补上。二老平时分隔两地,难得团聚,一大早,朱玉洁就和老伴坐上地铁从莘庄出发,合影时两位老人挺直身子,双手搀在一起。“我们都是老党员了,哪怕还没开馆也要到门口看看。”二老已经在中共一大纪念馆附近参观了半日,感慨太平桥绿地的和谐,感慨新天地商圈的繁华,感慨上海市民对中共一大纪念馆的关注。“早上还偶遇了一场‘红歌快闪’,我们也算赶了一把时髦呢!”朱玉洁说。
朱玉洁、夏可风在新馆前合影
老伴话不多,白发苍苍,却又精神奕奕。朱玉洁说他们夫妻俩都是搞水利的,老伴前几天刚回上海,今年78岁了还坚守在工作岗位上,天南地北出差很忙碌,因此总担心怠慢了党史的学习。老伴点了点头,望向身后的中共一大纪念馆说,“用纪念馆的形式铭记过去的艰难困苦和牺牲奉献是很好的,等开馆之后我们还会来,牢记使命,不忘入党的初心。”
临别了,问二老互留姓名,目送他们慢慢消失在兴业路的车来人往中。出于好奇,上网搜了一下那位寡言老伴的名字:夏可风,中国水电基础局总工程师 ,参加过三峡工程、南水北调等工作,是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的教授级高工。在中国水力发电工程学会的官网上,一篇报道这么引述夏可风的话:“功名不是吾曹事,皓颜白首证初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