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公布的《上海市基本公共服务“十四五”规划》(简称《规划》)显示,未来五年,上海将深化完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通过补短板、促均衡、提质量,进一步保障人人享有基本公共服务,促进基本公共服务的标准化、均等化,打造基本公共服务的“上海样板”。
上海基本公共服务水平整体保持全国前列
昨天公布的《规划》是民生领域的一份重要规划文件,以引导推动各领域民生服务不断深化优化,并对其他各领域、各区的基本公共服务工作起到统筹作用。
基本公共服务,是指建立在一定社会共识基础上,由政府主导提供的,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阶段相适应,旨在保障全体公民生存和发展基本需求的公共服务。简单说,基本公共服务强调的是政府兜底、“雪中送炭”,核心是保障最基本的民生需求,努力做到应保尽保和均等享有。
据市发展改革委介绍,“十二五”和“十三五”时期,本市分别制定相关规划,发布了基本公共服务的项目清单,明确了本市基本公共服务9个领域96个项目。目前,本市已初步建立基本公共服务的体系框架和管理制度,基本公共服务水平整体保持全国前列。不过,在取得成绩的同时,上海的基本公共服务还在部分领域存在短板,城乡差距依然明显,服务质量有待提升,需要在“十四五”时期持续推进相关建设。
补短板、促均衡、提质量
市发展改革委表示,最新发布的《规划》核心内容可以概括为3个“三”。
主要目标方面,在已有发展基础上,《规划》提出了2025年要实现三个层次的目标: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全面建成,均等化水平持续提升,品质效率不断提高。
值得一提的是,在“主要目标”这一环节,《规划》提到了两个具体的可量化指标:“卫生、养老、文化、体育等城镇社区公共服务设施15分钟步行可达覆盖率达到85%左右”,以及“基本公共服务满意度达到80%”。
实施路径方面,《规划》的思路可以凝练为三组“核心词”——补短板、促均衡、提质量。“补短板”,就是聚焦基本公共服务薄弱领域、重点人群,确保应保尽保;“促均衡”就是针对城乡服务差距,努力实现区域协调均衡发展;“提质量”就是围绕市民群众广泛关心的民生问题,不断提升服务质量水平。
第三个“三”是“十四五”时期,本市将继续深化的三项制度保障,包括“基本公共服务项目清单制度、公共服务财政管理制度、基本公共服务考核评价制度”,它们是推动目标、路径落地的关键环节。
优化布局、抬高底部、扩大覆盖
“十四五”时期,本市将更加注重基本公共服务的整体性系统性谋划,提出了6方面25项主要任务,基本原则就是四句话:以人为本、应保尽保,尽力而为、量力而行,公平均等、便民利民,创新方式,提质增效。
未来五年,上海将持续优化基本公共服务资源布局:对于“五个新城”,将整体提升其公共服务能级,每个新城都要引入优质医疗和教育资源;对于农村,将实施“城乡携手共进计划”;主城区方面,上海提出率先实现“15分钟社区生活圈”的高质量覆盖;面向长三角,上海将推进公共服务的便利共享。
逐步抬高基本公共服务的底部,扩大基本公共服务的覆盖面,是上海“十四五”时期的重要工作。对于重残养护、精神卫生、困境儿童等困难人群,上海将不断加大投入和保障力度,缩小差距;为了延伸基本公共服务的覆盖面,要做实“家门口”的基本公共服务功能,支持各区打造各具特色的“家门口”服务品牌。
创新模式、提高质量,这也是上海未来五年重点关注的。规划提出推动基本公共服务的数字化转型,比如要推动优质教育、医疗资源的网上共享,将更多公共服务事项接入“一网通办”,并着力解决“数字鸿沟”。
此外,《规划》对医疗、养老、教育、就业等民生热点也有不少着墨,包括“办好每一所家门口的好学校”“持续做实家庭医生制度”“深化长护险制度”等。市发展改革委表示,在各自领域的“十四五”规划中,这些基本公共服务要求也将被全面纳入,它们作为“雪中送炭”的工作,将与“锦上添花”的事项一起,助力上海不断践行“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重要理念,推动高质量发展、创造高品质生活、实现高效能治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