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3日,党员在中共一大纪念馆里重温入党誓词。
6月3日,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纪念馆正式开馆。许多党员群众怀着崇敬的心情,从四面八方赶来,在修葺一新的一大会址门前、一大广场上拍照留念;在纪念馆“伟大的开端——中国共产党创建历史陈列”展中,仔细端详一件件珍贵文物和史料,将自己沉浸在一个个用科技和艺术手段“复刻”的场景中。
“中国共产党从这里诞生,从这里出征,从这里走向全国执政。”不少党员群众对记者表示:这里是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家园,在这里回顾百年党史,重温初心使命,我们更深切体会百年来一代代中国共产党人初心如磐,汲取更多前行力量,在新时代肩负起新的使命担当。
要常来看看精神家园
幕布缓缓升起,13位中共一大代表的身影映入眼帘,他们正在为党的纲领热烈讨论着……观众们屏息凝神,仿佛回到了那个风云激荡的年代。这是中共一大纪念馆用“实景+裸眼3D”的方式,还原一大这场“开天辟地大事变”,演绎了从筹备、开始、激烈争论到转移至嘉兴南湖红船的全过程。
原一大会址纪念馆党支部书记兼副馆长任武雄今年已经95岁,他坐着轮椅看完了这场5分多钟的演出。“看了这个展,我非常高兴。”任武雄青年时代就读于沪江大学、浙江大学,也是一名党的地下工作者,在抗日战争时期就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已有76年党龄。他曾长期从事共产党早期历史的研究工作。
“1957年,我从上海市文化局调到上海革命历史博物馆筹备处任副主任,从此与一大会址结缘。”任武雄说,在研究党史过程中,他深刻认识到,正因为有了中国共产党,才有了中国今天的光辉成就。自己虽然年纪大了,但始终牢记共产党员的初心和使命,愿尽所能,在生命的最后时间里再为人民群众做一些贡献。
在“真理的味道”展项,展出了中共一大纪念馆的“镇馆之宝”——72种不同版本的《共产党宣言》,无数观众为之驻足。
围观人群中,一位胸前挂着“光荣在党50年”纪念章的老人格外醒目。“我今天是来学习党史的。”老人叫计秋荣,1970年在部队入党,之后长期从事党务工作。在他看来,这里是每一个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家园,“我们要经常来看看、来学习,重温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才能更好地做好工作。”
正如老人所说,不少参观者正是通过一件件展品,再次体悟早期共产党人的心路历程。
在一台孙中山秘书借给李大钊的打字机前,瑞金医院副院长陈尔真停下脚步。讲解员介绍,当初,李大钊借用了一个多月。陈尔真感慨地告诉身边年轻同事:在那个年代,能熟练使用打字机的人并不多,李大钊也好,一大代表也好,早期的中国共产党员有不少是知识分子,家境并不差,完全可以过上优渥的生活,但是,为了让广大贫苦老百姓也能过上好日子,他们毅然投身到救国救民的道路中,“这就是中国共产党人最诚挚的初心,要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早期共产党人的精神,依然激励着我们继续前行”。
感受城市的红色基因
在中共一大纪念馆的展厅内,一幅高3米、宽7米的巨幅油画《星火》吸引了不少参观者驻足。作品以写实的手法,展现了各地共产党早期组织50余名成员的风采——广阔的天空下,陈独秀、李大钊、毛泽东等人昂首挺胸,以坚毅的姿态走向前方。
一大召开,彰显着共产党人的初心,但并不意味着“开完一大,就能等着上天安门”,如果说一大是初心的起点,那么此后百年征程中的每一次挑战和困难,无不是对初心的叩问。
这幅画的作者陈树东也在观众群里。他凝视着画中的先驱,若有所思:“尽管画过很多党史题材的作品,但在创作这幅画的过程中,我受到了强烈的教育。”陈树东说,建党初期,每一位共产党员都很纯粹,他们坚定理想信念,这是一种无比强大的精神力量。
在名为“光荣之城”的展项前,多媒体数字沙盘全面地展示了从1921年至1933年,中共中央机关在上海期间领导全国党组织开展革命斗争的红色足迹。展项中声光电的综合运用令观众们赞叹不已。
“这个模型,生动直观地展示了中国共产党在上海诞生、出征,从这里走向全国执政的奋斗历史图景。一处处红色地标背后,无不是动人心魄的斗争故事。”青年党员蔡先生说,观看这一模型,自己更直接地感受到上海这座城市的红色基因。“一座座石库门,见证着中国共产党对初心和使命的坚守,我也为上海这座中国革命的光荣之城感到自豪!”
在当天同步开放预约的中共一大会址前,63岁的尹先生拿着中共一大纪念馆的开馆首日封与会址合影留念。尹先生是一位文学爱好者,采写了很多老兵故事。6月3日,得知中共一大纪念馆开馆消息,他特意从外地赶到上海实地瞻仰。“这是我第一次来一大会址,深切地感受到,正是有了党的正确领导,我们才能在长期的艰苦奋斗中,把贫困落后的国家建设成伟大的人民共和国。”
当天,文物捐赠者流沙玲女士也来到现场。“把父母遗留下的《解放接管上海工作的记录册》捐赠给一大纪念馆,相信他们在天之灵一定会很高兴。”流沙玲说,小册子记载了党在解放上海前夕的部队动员报告,上面是党对解放上海后的方针政策、纪律注意事项、党的政策等内容。
“有些人劝我不要捐赠,说这是父母的遗物。”流沙玲也认真考虑过,“但还是要让我们的后代了解这段历史。”作为曾在一大会址纪念馆工作过的工作人员,她觉得捐给“一大”会比个人保管更有意义,能让更多人了解我们党践行初心使命的历程。
青年人更要志存高远
站在初心亭外,上海大学研二学生于迎楠正引导观众写完留言后有序离场。“之前学校招募一大纪念馆的志愿者,我是党员,当然要来。”她住在上大宝山校区,从学校到纪念馆车程超过1小时,“我们8时45分到岗,所以7时前就要从学校出发。”
虽然早起辛苦,但于迎楠依然工作认真。她在留言纸上写下“青年人更要志存高远”,以此激励自己像参加一大的革命先辈那样,心怀远大理想,以自己之学为国家富强、民族复兴贡献力量。
“我们在附近做绿化养护项目,所以很早就关注到一大纪念馆建设。”50多岁的绿化工人武保义来自安徽淮南,听到开馆消息后,6月3日早早就来现场排队等候进馆。武保义20多岁入党,已有32年党龄。“我们的党诞生在这里,之后一步步壮大,带领人民翻身解放,让我们今天的生活越过越好。”他在留言纸上端正写下“永远跟党走”,郑重地挂在留言墙上。
“作为老党员,我们要坚持初心,为我们党下一个百年尽一份微薄力量。”退休干部王学桂如今还是黄浦区关工委名誉主任,这些年他坚持为孩子们讲党课、说党史,之后将带他们来一大纪念馆参观,“最重要的是要让年轻一代了解过去,沿着前辈铺就的红色道路继续走下去。”
已经连续讲解4场的“一大”讲解员李欣曈,喉咙已经哑了。“大家听得很仔细,问了许多党史问题,”看到观众们久久不愿意离馆,李欣曈非常感动,“人越多越忙,我越开心。让每一位观众了解建党伟业,我们所有的累与辛苦都是值得的。”
“作为‘90后’的我非常庆幸,能够生活在这样一个伟大时代,经历了很多不平凡的事情,感恩很多伟人的付出,才有今天的国泰民安。”何小姐非常认真地说了这样一番话。她告诉记者,自己是湖北人,去年新冠肺炎疫情暴发时,耳闻目睹无数共产党员坚守抗疫一线的感人故事,深受感动。“作为一名即将上岗的公务员,我要以先辈为榜样,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为人民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