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邦鹏(左)在供电保障工作中。国网上海电力公司供图
国内首套用于配电线路的动态增容系统、国内首次利用移动箱变旁路法带电更换柱上变压器、国网首批试点建成的供电服务指挥中心……这些供电领域的“国内首创”,全部来自谢邦鹏及其团队。
谢邦鹏是国网上海浦东供电公司张江科学城能源服务中心主任兼数据管理组组长。不过,戴上安全帽的他和普通的一线电力工人没什么两样,而且常年在供电一线工作。只有翻阅他的简历,才会发现这是妥妥的“学霸”:清华大学博士。
自从2008年加入电力大家庭,谢邦鹏脱掉博士帽,戴上安全帽,用博士的钻研精神,带领团队成功申请专利50多项、在国内外知名期刊上发表论文逾20篇、获省部级及以上奖项30余项,探索能源服务新方式。
拧螺丝最多接线头最快
2008年,谢邦鹏带着博士头衔从清华大学毕业。当时,不少高薪职位向他抛出橄榄枝,可他被导师中国科学院院士卢强的寄语“高学历人才立足一线是造就精英之正道”所打动,毅然选择加入国网上海电力大家庭,成为浦东供电公司的一名继电保护工。
在一线工作,少不了抢修,现场工作很快让清华博士感到压力。一次,谢邦鹏跟随师傅抢修,他在开关柜内一根线一根线地检查,查了许久也没查出问题。这时,师傅提醒他:“听听看,合开关有没有‘嗒’的声响?如果没有,那就是有个小继电器坏了。”
多年来,谢邦鹏一直记得这个细节,因为这提醒他现场经验积累的重要性、“知行合一”的必要性。而当时,这件事更激起“学霸”的好胜心,他有意识地加大实践,成为班组里拧螺丝最多、接线头最快、看图纸最细、做笔记最多的人。仅用3年时间,他就从一名实习生成长为专业技术骨干。
创新创造路上一马当先
参加工作3年后,谢邦鹏担任继电保护班班长。如何提升班组的工作效率、破解生产痛点和技术难题,成为他最常思考的问题。
这时候,“学霸”特质得到充分展现,小到一个操作工具,大到整套解决方案,他带领团队在创新创造的道路上一马当先。
开关柜出线连接排短接是保电工作常见的工序之一。谢邦鹏发现,这一工序没有合适的工具,以前工人们用的都是自制铝网线和铜排头,不牢靠且有触电风险。反复思考后,他从晾衣夹获得灵感,发明了安全省时、可实现一秒接入的大电流试验万用组合短接工具。这一创新成果很快得到推广使用,并获得国家发明专利和上海市科技进步三等奖。
2013年,浦东供电公司启动建设包含陆家嘴和世博园区的10平方公里供电高可靠性示范区,这也是全国首个供电高可靠性示范区。谢邦鹏作为技术骨干,负责继保和配电自动化工作。经过与同事无数次讨论、修改,他们创新性地提出了国内首个高可靠性建设标准工作流程,首创分布式馈线自动化模拟测试及现场无线远程调试方法等,有力支撑了示范区建设。示范区建成后,陆家嘴区域的年平均停电时间缩减到5分钟,供电可靠性超过99.999%,超越纽约、香港,比肩东京,用户满意度大幅上升。
探路数字化转型新场景
2015年初,以谢邦鹏名字命名的劳模创新工作室正式成立。从此时起,谢邦鹏充分发挥党员带头作用和创新带动作用,将个体优势转化为群体优势。6年多来,劳模创新工作室开创了多个国内“首套”“首次”“首个”,积累了厚厚一摞专利证书、奖状。
不过,“学霸”并不满足,他说:“城市数字化转型的新场景和新应用是我的新战场”。
根据上海在张江建设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的国家战略,张江科学城能源服务中心应运而生。谢邦鹏作为主要负责人,牵头开展“智慧城市能源云平台”建设。该平台能接入并实时处理海量用户的用能数据,并用人工智能进行深度分析,为城市决策提供参考。
眼下,谢邦鹏又忙着带领公司的“蒲公英”共产党员服务队打造“能源管家”服务品牌。“能源管家”的受益企业不少,威上、盒马、Costco等大项目的接电都与之有关。谢邦鹏则举一反三,带领团队将相关服务开发成“能源云管家”、客户侧数字孪生应用等16项数智化产品,并牵头开发了“掌上管家”移动智能终端应用,接入10余个平台的50余类业务数据,形成7大类40余个业务应用。有了这套服务模式,电力部门可现场短平快地解决客户90%以上的需求。“在一线工作能服务更多的企业,能为上海的营商环境加分,这让我很有成就感。”谢邦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