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海资讯
首页 > 国内资讯 > 上海新闻

回应群众对美好生活期盼 临汾路街道在实践中探索提升基层治理智能化水平

时间:2021-06-09
静安区临汾路街道,辖区面积2.12平方公里,常住人口8.3万,在上海改革开放后“城市发展需要”的时代浪潮中应运而生。街道成立30多年来,“服务人、关心人、凝聚人、提高人”的为民情怀,始终是临汾党员干部奋力走在前列的精神动力与不懈追求。

时光荏苒,如今临汾路街道的社区治理模式、城区面貌品质、干部服务效能、民生保障水平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可喜变化,居民群众的安全感、获得感、幸福感越来越强……虽然本身在硬件设施条件方面并不占优,辖区内遍布建于20世纪90年代的老房子,但住在老社区的居民群众,对生活同样有着美好的期盼。

“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践行这一重要理念,就是要在“实”字上下大功夫,用心用情用力解决基层的困难事、群众的烦心事。为回应居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期盼,在党建引领下,临汾路街道紧紧抓住了数字化转型的先机,主动跨前将基层党建、群众工作的传统优势同信息技术、现代管理的领跑优势有机融合,开发建成了“时间银行”“智慧临小二”“数字驾驶舱”等智能化平台和载体,用“精细化治理”最大限度补上老社区硬件设施的短板,努力打造“智慧之治”的“临汾样本”。

“时间银行”“临小二”为民服务更精准更有温度

数字化转型是城市基层治理的大势所趋,街道社区党群服务中心始终强化“站在数字云端优化民心服务”的重要理念,不仅做实做细党性教育,更从身边居民最为关注的难点、热点入手,持续做强“服务大脑”这一头部效应。

新形势下街道社区党群服务中心进一步探索如何将“政治功能”和“服务功能”有机融合。为此充分利用“家门口”优势,对标全龄民生需求、开放民心服务资源,围绕“15分钟生活圈”持续盘活辖区内党建、行政、服务、政策、空间、队伍等资源,将服务触角从4870名党员延伸覆盖至8.3万居民群众,做到居民有所需,组织必有应。

为了源源不断激励和动员志愿者走出家门、助力治理,街道社区党群服务中心为辖区内1.3万注册志愿者搭建了“时间银行·志愿服务积分兑换平台”,为志愿服务行为提供数字激励,逐步让志愿者建立对志愿服务的价值认同、荣誉认同和身份认同。运行至今,平台已累计19.5万小时志愿服务时间,为3000名常态志愿者精准画像。

“时间银行”平台简单便捷高效。目前,“时间银行”完成了2000多名常态志愿者的线上操作培训,使用手机微信的志愿者都可以在2分钟内完成平台注册,5分钟内完成志愿者信息的完善,随时随地可以享受志愿服务的礼遇。现有3000名志愿者参与了积分累积,400多名志愿者实现积分兑换,每年产生6万多小时志愿服务时间。

“时间银行”平台开辟了小区微项目版块,使“项目选人”的传统方式向“人选项目”转变。目前,平台通过“小区微事”版块,吸引了一大批居民区特色团队自主报名参与。志愿服务团队从被动接受转变为主动承接,团队内部培育出了自我发展的需求,形成了内生动力。

该平台便于统筹资源,推进了社会广泛参与。今年,“时间银行”平台结合疫情防控、公勺公筷、文明健康等主题,推出8次大型网上公益活动,搭建了以餐饮党建联盟为首,32家社区单位共同参与的活跃平台,凝聚社区公共场所和社区企业单位,实现多元主体共建共享。

街道社区党群服务中心还延伸服务触角,拓展开发了设有“约走访”“约空间”“要留言”等功能的“智慧临小二”应用,探索把社区治理和公共服务的主动权交到群众手中,疫情期间及时响应群众需求,提供“口罩线上预约”“疫苗接种动态”等服务,驱动为民服务更为精准、更具温度。

如今,通过疫苗接种宣传及普及,提高了商家和居民对接种新冠疫苗的正确认识,通过大数据提供更为精准的服务,街道在这里当好“临小二”,商家在这里安心经营,居民在这里安全消费。

街道社区党群服务中心负责人说,我们始终坚持以“全龄满意”为标准检验为民服务成效,并由此构建工作闭环助推服务“再优化”,达到不断提升、不断成长的良性循环,真正提升党群服务阵地生命力。

“数字驾驶舱”让数据真正“开口说话”活起来

临汾路街道有张“图”:基层干部将挨家挨户排摸出来的“民情日志”引入大数据系统,为社区3.4万栋房屋、8.3万人口建立扎实的“数字底座”,在此基础上沉淀“一网通办”“一网统管”以及区、街道13个业务子系统数据,构建起社区治理的“数字全景图”。在这张图的基础上,街道又联合同济大学开发了算法分析工具——“数字驾驶舱”平台,让数据真正活起来。

如今,街道已在群体画像、社会动员、点位选址、工作分析、服务找人、风险预警、应急救援、疫情防疫等8个领域,拓展了17个应用场景。

居民倪阿姨去年底查出患有重大疾病,平时不愿给别人添麻烦的她,谁也没告诉。没想到,居委干部通过大数据了解到她的困难,结合春节帮困及时送上了关心,倪阿姨觉得心里暖暖的。今年春节前,临汾路街道运用“数字驾驶舱”平台,找到倪阿姨这样“沉默的少数”36人。“有了‘数字驾驶舱’平台,我们把服务做在了居民开口之前,推动救助帮困不遗漏、少重复,保证困难群体应帮尽帮。”街道相关负责人说。

不仅是倪阿姨,街道通过标签分类为8万多居民在“云端”精准画像,在确保数据及隐私安全的前提下,依靠强大算力,这些画像释放出社区治理与服务的高效能,实现了“主动吹哨”等功能。

临汾路街道老房加装电梯在静安区“一马当先”。加梯高效的背后,有基层干部细致耐心的工作,也离不开“数字驾驶舱”的赋能:通过“数字驾驶舱”分析出高层老年居民比例高的楼栋优先推送给各居民区,作为首批征询的重点楼栋,一旦达到征询比例,居民区党总支和居委会共同协助自管小组做个别反对居民的工作,尽快促成电梯加装。

以党建网格的精准动员为例,面对“楼组长候选人有哪些、有多少”的现实问题,通过“数字驾驶舱”全面分析社区内现任楼组长的各个精细化标签,如“是否是在册党员、志愿者”“是否是居民区骨干”“是否热情参与社区活动”“是否经常提供意见建议”等,进一步得出包含楼组长政治面貌、对公共事务支持度、享受社区服务、意见建议、社区活跃度等多个维度的群体模型画布。将画布沉入民情数据湖泊,即可第一时间“打捞”并掌握与之高度相似的楼组长“后备力量”名单。

“数字驾驶舱”把对老人的关心关爱也作为重要的服务场景,汾西路261弄党总支书记施菊丽敲开了独居老人黄阿婆的家门,看到黄阿婆安全在家,她悬着的心放下了。原来,施菊丽当天一早接到了一个派单,提示黄阿婆家连续24小时没有用水。从交流中,施菊丽了解到黄阿婆被子女临时接走,刚刚回来。“数字驾驶舱”平台可以捕捉到独居老人家中的水表数据。当老人家中一定时间内没有用水或短时间内用水过量,平台会第一时间捕捉到异常并自动启动预警程序,派单督促居委会干部上门了解老人的安全情况。

“一卡通行”让老年居民尽享社区公共服务

在临汾路街道“社区大脑”的大屏上,滚动显示着社区食堂当月最受欢迎的菜品,干煎带鱼、基围虾、糖醋排条、葱烤大排、韭菜炒蛋、什锦炒素……这些数据都来源于临汾路街道社区为老服务“一卡通”信息化管理系统(以下简称“一卡通”系统)。通过这一系统,使得居民需求更加一目了然,会“说话”的数据,让临汾社区的为老服务管理更加精细、更加科学。

临汾路街道是一个人口结构老龄化程度较高的社区,目前60岁以上的老年人达到户籍人口的44.61%,街道的智慧社区建设让更多的老年居民受益。

根据调研,助餐服务是老年人排在第一位的需求。近年来,街道先后建有3家社区食堂并委托第三方运营,统一采用“一卡通”系统进行管理,通过实时掌握社区食堂运营数据,不断深化数据分析应用。

一方面,社区食堂运营商根据“一卡通”系统内反映的点菜数据、人均消费金额、营业收入等数据,及时调整菜单品种和价格,修订完善工作人员配比等经营计划;另一方面,街道定期查看分析居民就餐用卡活跃度以及日供客量、复购率、上座率等数据,检测社区食堂运行效能和居民认可程度,督促运营商加以改进提升,同时将系统内老年人用餐总量数据作为奖励补贴基数。

另外,街道与中国质量认证中心合作,在全市创建首个以“基本要求(食品安全)+量化考核、运行管理、餐厅服务、顾客满意、睦邻关系”等6个维度为一体的社区为老助餐服务质量评价体系,每季度对社区助餐点运营情况进行综合评估,并将评价结果与奖补同步挂钩,有效促进社区食堂持续健康发展。

“一卡通”系统显示,3个社区食堂日均供餐1100余客,已达到辖区65岁以上户籍老年人口的5.63%,为老助餐服务也受到社区老年人的广泛好评,居民用卡的活跃度逐年上升,群众满意度定期抽样测评平均保持在95%以上。

为方便老年人通过“一卡通”享受到更多的基本公共服务,街道还克服重重困难,进行信息化系统整合,对助餐、文化娱乐等公共服务统一使用“一卡通”系统进行管理。同时,由街道统一制作发放社区“一卡通”,老年人持有这张卡,不仅可以到辖区内的三家为老助餐点就餐,还可以到街道党群服务中心观看电影等,真正实现“连锁运营、一卡通行、贴心服务”。此外,街道还根据社区食堂供餐能力,为重点优抚对象、居家养老服务对象等特殊群体提供助餐服务,并兼顾解决社区白领就餐问题。目前,已发放社区“一卡通”1.2万余张。

“一网通办”让居民办事体验更好更优

政务服务“一网通办”是城市治理的“牛鼻子”之一。近年来,临汾路街道社区事务受理服务中心(以下简称“受理中心”)以这一“牛鼻子”为牵引,以数字化转型为契机,积极探索数字化应用,深化数据赋能,将“一网通办”传统服务与智能创新结合,大力提高政务服务水平,创建政务服务应用新场景,持续改善居民办事体验。

“证码合一”通行办事场景

实现数据共享,在全市首创“一网通办”“证码合一”通行办事流程,简化了常态化疫情防控期间随申码校验办事方式。受理中心在取号机上加装扫码、红外测温等设备,居民在办事大厅只需刷身份证(社保卡、随申码),就可同时完成红外测温、扫码实名登记、调取随申码健康信息,实现一次刷证,同时亮码,高效办事。居民进入受理大厅从测温、亮码、取号三件事变成了一件事,查验取号过程从一个人最快60秒缩短到6秒,形成了“刷证(亮码)——随申码实时显示——绿码取号(非绿码不取号)——窗口办事”的一体化快捷高效办事流程。此举不仅大大满足了老年人刷实体证照的传统办理习惯,也兼顾了年轻人使用电子设备亮码办事的喜好。受理中心还开启特色服务绿色通道,对于退役军人、优抚对象等群体,通过系统自动识别,取号优先,办事优先,让居民办事更便捷。

“绩效改革”管理应用场景

深化数据治理,在全市首创以“工作数量、工作质量、工作价值量、工作效率、群众满意度评价”等5个维度为一体的员工绩效考核评价体系,并将员工线上线下融合经办包括电子证照调用、政务服务“好差评”等动态数据情况纳入到绩效考核,实时掌握员工综合业务经办能力,推动员工职业化、专业化发展,激发员工干事创业动力。

“自助空间一体化”24h服务场景

推动数据协同,在全市首创市大数据中心“一网通办”示范店并于2020年1月试运行,月均受理量近2000件,占受理总量的20%。示范店设立近70平方米的自助服务区(含24小时区域),设立智能门禁认证,配备政务服务智能自助终端、证照柜等设备。该区域与办事大厅融为一体,既可单独对外开放,也可提供24小时自助服务,并纳入街道城运中心监控平台。今年5月,街道被列为“自助终端居住证签注”功能试点单位。据统计,全市通办以来,受理中心月均受理量近1万件,群众满意度始终保持在99.8%以上,获评2019年度全市社区事务受理服务中心标准化建设评估第一名,并被授予“5A”级。

  • 上一篇:英雄形象让人印象深刻 申城红色题材原创剧目“上新”
  • 下一篇:全景式重现百年前波澜壮阔开天辟地历史时刻 《1921》将揭幕本届国际电影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