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汇报资料图片
推动国企科技成果权属改革,新增对医疗卫生机构的成果转化要求;强化政策和部门的协同,扭住高校院所成果转化这个重要一环,进一步完善评价体系;加快培育壮大一批市场化、专业化机构,培养一批懂技术、懂法律、懂市场的复合型人才……市政府办公厅日前正式印发《上海市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行动方案(2021-2023)》(以下简称《行动方案》),提出持续促进本市科技成果转化,建设更高质量、更强功能、更大规模的技术市场。
新一轮行动方案新增了哪些内容,有哪些亮点,出于哪些考量?今天(6月11日),市科委召开新闻通气会发布进行解读。《行动方案》明确“一个核心”,把握“三个原则”,提出到2023年,在上海基本建成科技成果转化活跃度、技术转移能力明显提升,统一开放、功能完善、体制健全、平等高效的技术市场体系。
“十三五”上海技术市场规模平均增幅达21.6%
近两年,国家密集出台系列政策文件,持续推进科技成果转化,强调技术要素市场化配置,推动赋权改革、提升质量、专业发展。技术要素与土地、劳动力、资本和数据并列成为五大要素。
上海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重大决策部署,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先后发布《上海市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条例》《上海市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行动方案(2017-2020)》、“科改25条”、《上海市推进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条例》等法规和政策文件,推动本市科技成果转化制度体系逐步完善、科研人员转化积极性不断增强、转化效益逐年提升。
据悉,2020年本市技术合同登记额1815.27亿元,与2016年比增长120.6%。
“十三五”技术市场规模平均增幅达21.6%,高于“十二五”6.2%的增幅。
科研事业单位“三权改革”在本市较好落实,科研人员科技成果转化活力极大释放,2020年本市科研事业单位技术合同登记额129.97亿元,与2016年相比增长176.2%。
“十三五”科研事业单位技术合同成交额平均增长率为29.2%,远高于“十二五”7.8%的增幅。
根据《中国科技成果转化2020年度报告(高等院校与科研院所篇)》,2019年上海以转让、许可、作价投资方式转化成果的金额36.0亿元,居全国第一,占全国总金额比达23.6%;
科技成果产出和承接科技成果转化合同金额均排名第一;
2019年本市高校院所对个人的现金和股权奖励超过5亿元,总奖励人次为4294人次。
继续解绑科技成果转化中的“细绳子”
粗绳子已经不多了,细绳子还大量存在,束缚着科研人员的手脚——此次发布的新一轮行动方案的着力点在于贯彻落实国家政策文件要求,结合本市实际,解决捆绑科研人员手脚的“细绳子”问题。
《行动方案》立足政策落实、问题解决。市科委副主任陆敏表示,科技成果转化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多个方面,多重因素相互扭结相互制约,造成政策落地局部有障碍,不同单位对制度文件理解的不同,实际操作各有差异、有松有紧,《行动方案》支持开展相关试点和机制探索,尤其是在赋权改革试点单位免责机制、成果管理等方面提出探索性的操作举措。
《行动方案》丰富了成果转化主体。上海集聚了庞大的国企资源,国企孕育大量成果和产业需求,《行动方案》强调国企体制机制改革,包括推动国企科技成果权属改革等;同时,医学也是上海科技创新的重要组成部分,《行动方案》新增对医疗卫生机构的成果转化要求,引导医疗卫生机构健全医学领域成果转化的路径机制与服务模式。
《行动方案》还强调科技成果概念验证,打通科技成果转化的“最初一公里”。鼓励科研事业单位筹资设立概念验证基金,试点建立科技成果概念验证引导资金,鼓励投资机构、技术转移机构等投资早期科技成果等。
全方位推进技术要素流动
前不久,本市出台的要素市场化配置文件把技术作为首个要素提出,足以体现上海对技术要素作用及赋能其他要素方面的重视。《行动方案》增加了对交易场所的支持,支持上海技术交易所健全技术交易制度体系、建设国家知识产权和科技成果产权交易机构,并鼓励各类技术市场要素进场交易。
科技成果转化不是单枪匹马能够完成的。《行动方案》从科技成果供给侧、需求侧和服务侧着手,强调成果供给质量、企业需求导向、服务能力专业化、技术要素配置市场化,体系化、全方位推进技术要素流动,提升成果转化效能。
《行动方案》进一步强化多部门协同,主要任务涉及科技、教育、发展改革、经信等十余个委办局,市卫健委、市科创办也加入到市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联席会议成员单位中;《行动方案》也强调了市区两级在转化载体平台建设、技术市场配套政策等方面加强联动,以及长三角技术市场一体化发展和国际技术转移网络。
作者:沈湫莎
责任编辑:任荃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