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石泉路180弄,居民区党总支组织居民将小区内一处碉堡遗迹景观进行了改造,共建新合并小区的文化地标。图为改造前(上图)后(左图)的景观。
岚皋西路145弄,这不是一个里弄名,而是一个小区的“抬头”。
因为户数少、房子老,这个“迷你小区”没有洋气、专属的名字,只能借用路牌号来命名。
对居民而言,小一点算不上什么,让人心烦的是:空间少,没有门岗,外来人员和车辆随意进出,连物业公司都看不上,没人愿接手。
不只是岚皋西路145弄,在普陀区石泉路街道,还存在着不少此类建造年代久远的“迷你小区”。它们基础设施配套差、物业收费标准低、社区资源统筹难,且与外部交互少……不仅管理成本高、物业也难招,沦为社区治理中的“孤岛”,小区治理陷入恶性循环。
要消除没人愿接手的“孤岛”,只能靠抱团链接。
结合党史学习教育,石泉路街道开启了一场“合并小小区”行动,打破这种“非常局限的自循环”——不仅拆了围墙,将岚皋西路145弄连同紧挨着的周边4个“小小区”合并为2个新小区;更重要的是实现了一种物理空间以外的资源疏通与集聚,互享公共空间、互享治理资源,新小区还聘请了物业公司,社区管理服务有了依仗。
合并,并出了居民看得见、摸得着的美丽环境,并出了管理服务的提升,集约了基层治理资源,集聚出了居民满满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据介绍,普陀全区计划在2022年前完成对符合条件的49个“小小区”的合并,实现资源共享和有序治理。
面对抵触,党员带动群众,“家里人解决家里事”
原本,岚皋西路145弄与兰田新村1-12号、岚皋西路234弄等都是属于兰凤居民区的5个独立小区。一墙之隔,却互不往来。
居民区党总支书记李菊萍说,5个老小区各有各的缺,也各有各的难,除基础设施设备日渐老旧外,停车位紧张、环境卫生差等也是共性问题。如果要分别解决,意味着:重复投入,成本高企,收效也未必尽如人意。由此,街道想到了:合并。
刚提出合并设想时,一石激起千层浪,部分居民抵触情绪强烈——怕资源共享摊薄了自己的利益,担心物业费调价,也担忧维修基金存量差异等等。
对此,居民区党总支坚持“两步走”:首先,对管理短板和停车难等问题进行全面系统性地梳理,形成问题清单,逐一制定解决方案;其次,依靠党员带动群众,召集业委会、物业公司和居民代表召开征询会、居民代表会等,“家里人解决家里事”。
一次次方案征询,居民逐步打消了疑虑,明白了“不能盯着存量,要做大增量,才能更有收获”的道理。5个“小小区”合并后,不仅优化了车行动线,统筹安排休憩区、集中晾晒区等公共空间,还嵌入了“一网统管”,加强小区人员及车辆智能化管理,提升社区安全水平。
石泉路街道办事处副主任邱善乐说,“小小区”合并这一命题的原发点,就是为了回应解决居民在有限空间和资源下的各种难,工作推进过程中,坚持党建引领,积极发动居民,培养他们的主体意识,怎么合并、怎么规划、怎么美化,都以居民意见为主导,让居民作为主体参与了一次完整、生动的社区治理实践。“集聚了人心,更为后续深化自治共治夯实了基础。”
难点痛点被逐一击破,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经验
中山北路2185弄29号是个只有一幢楼的“小小区”,仅12户人家。20多年来,居民们这样形容楼里的生活:“过去,楼道脏了没人清扫,走廊灯泡坏了没人修,甚至电梯坏了都是六楼住户自掏腰包找人修的。”
与此同时,与这幢楼做了20多年邻居的“老公房”太浜巷小区,虽然规模大,但由于房龄更老、设施更旧、物业费一直调不上去,多年来也常常被物业抛盘,面临着管理困境。
在街道推动下,两个小区合并了。太浜巷居民区党总支书记周振文介绍,为了让两个小区真正成为“一家人”,居委会工作人员挨家挨户上门讲解,征得两个小区居民同意后重新选举,合并成立一个业委会,物业费也从原来的每月每平方米0.44元调整至0.8元。
一子落,满盘活。小区合并、物业费调整,业主和物业服务企业双方遵守市场规则,回归“质价相符”的理性关系。不少难点痛点因此被逐一击破、解决。
“将房屋类型相同、品质相似、地域相近、管理区域较小的多个‘小小区’合并为一个小区,可以有效提升物业管理水平。”邱善乐说,下一步,街道将努力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推动小区合并走上“提升质量、居民满意、调整价格、质价相符”的良性运转轨道。
借鉴石泉路街道经验,普陀区将在全区范围内继续探索通过物业企业之间管理产业置换、打通小区围墙等措施,借老旧小区综合修缮的契机,推进“小小区”合并,同步调整物业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