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海资讯
首页 > 国内资讯 > 上海新闻

上海将建设一批老年友善医院、老年友好学校、老年友好超市,筑起爱老、助老的城市风景线

时间:2021-06-17

让申城的每一位老人都能在高品质生活中获得身心安康,度过幸福的晚年。《上海市老龄事业发展“十四五”规划》近日出台。到2025年,着力健全老年社会保障体系、养老服务体系、老年健康服务体系“三大基石” 。建设老年友好型社会,着力打造老年宜居颐养环境与尊老、敬老、爱老、助老的城市风景线——这是《规划》描绘的未来蓝图。为此,上海将建设一批老年友善医院、老年友好学校、老年友好超市等老年友好公共服务机构。

老有所“盼”:品质生活触手可及

本市老龄化程度持续加深,老年人口规模持续扩大,老年人口数量占总人口比重逐年上升,人口老龄化与高龄化、家庭规模小型化、纯老化等趋势交织共存,对养老保险、医疗保障、养老服务和健康服务等需求持续增加。

《上海市老龄事业发展“十四五”规划》(以下简称《规划》)包含六大部分,提出八方面27项主要任务、24个规划指标、7个重点项目。

同时,凸显“六个注重”

一是注重“需求”引领,聚焦老年人养、医、学、为、乐等生活所需中的主要问题、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来思考和谋划;

二是注重“品质”提升,充分发挥政府、社会、家庭、老人各方力量,实现老龄事业高品质、可持续发展;

三是注重“活力”激发,充分挖掘老年人力资源,发挥老年人社会价值;

四是注重“均衡”发展,着力破解城乡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难题,大力促进内涵发展,充分保障城乡老年人享受更为公平、优质的生活服务权利;

五是注重“智慧”转型,以“智慧”手段弥补养老服务从业人员短缺带来的服务不足,通过科技设备为老人提供更为精准化的服务;

六是注重“融合”互促,以养老为主线,融合医疗、教育、文化、体育等各类服务终端,构建服务综合体,形成便捷生活圈,推动产业新发展。

老有所“养”:打造社区“养老服务联合体”

健全保障体系,优化养老服务,这是《规划》的重中之重。

为此,本市将加快建立健全多层次养老保险体系,稳步提高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和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养老待遇水平,持续拓宽职业年金和企业年金覆盖面,大力发展个人储蓄型养老保险和商业养老保险等第三支柱养老保险。

同时,推进法定医疗保障制度更加成熟定型,逐步扩大老年人常用药品和医疗康复项目的基本医疗保险支付范围,完善慢性病患者长处方机制,鼓励商业保险机构开发提供包括医疗、康复、照护等多领域的综合性健康保险产品和服务。

此外,深化老年综合津贴制度,加大对老年人的救助力度。通过政府购买养老服务,优先保障经济困难的孤寡、失能、高龄、残疾等老年人需求。建立满足多元需求的长期照护保障制度。鼓励保险机构开发商业长期护理保险产品,并完善养老服务补贴制度与长期护理保险制度的衔接机制。

优化养老服务则包括:加强设施供给、丰富服务内涵、优化发展环境等。

本市将建设枢纽型养老综合体和家门口服务站点,打造社区“养老服务联合体”,并加大全市养老床位建设统筹力度,在郊区“五个新城”建设中布局基于服务全市域范围的养老床位,发展护理型床位和认知障碍照护床位。探索跨行政区养老新模式,支持老年人根据个性化需求自主选择养老机构。将农村养老服务设施和服务纳入乡村振兴规划,完善镇有“院”、片有“所”、村有“室”、组有“点”的设施网络。

同时,在中心城区和城镇化地区大力发展社区嵌入式养老服务。支持家庭承担养老功能。深化养老顾问服务。促进农村养老服务提质升级。此外,健全养老服务综合监管制度,完善养老服务机构等级评定、日常质量监测、信用分级等科学评价机制。建立科学合理的公办养老机构价格形成机制。营造公平开放的政策环境,鼓励各类主体参与养老服务。完善财政补贴机制,推动养老服务领域补贴制度实现“补供方”与“补需方”的有机结合。

老有所“医”:便捷高效,全程守护

对于老年人而言,优质医疗服务是“刚需”。因此,《规划》通过普及健康生活方式、完善老年健康服务设施、优化健康服务供给、深化医养结合模式,着力打造更加便捷、更高品质、综合连续的老年健康服务体系。

本市将推动二级及以上综合医院、中医医院、中西医结合医院开设老年医学科,形成以市老年医学中心为引领、综合医院老年医学科为骨干、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为基础、相关教学科研机构为支撑的老年医疗服务网络。

聚焦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健康管理中心”“康复中心”“护理中心”等“三个中心”建设。

建立健全主体多元、形式多样、标准规范的安宁疗护服务体系,推进“长者运动健康之家”建设。

本市还将进一步加强老年人健康管理服务,包括实施慢性病综合防控战略,推进心理健康服务体系建设和规范化管理,加强老年人疫苗接种服务,推动老年医疗服务从以疾病为中心的单病种模式向以患者为中心的多病共治模式转变。

同时,深化医养结合模式。建立健全覆盖城乡、规模适宜、功能合理、综合连续的医养结合服务网络。鼓励养老机构与医疗卫生机构开展多种形式的协议合作,并将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打造为医养结合重要平台,推进社区综合为老服务中心医养结合功能建设,加强家庭病床服务。

本市还将优化长三角医保异地结算信息平台,支持三省一市之间实现异地门诊结算互联互通。试点开展长期护理保险和养老服务补贴有关待遇异地延伸结算工作。推进养老服务机构相关标准、老年照护统一需求评估标准和评估结果、养老护理员从业资格等的互认互通。探索建立长三角区域养老服务数据管理平台,推进长三角居民电子健康档案、电子病历的互联互通。同时,构建长三角区域智慧养老平台,探索共建养老服务人才培养基地,推进长三角专科联盟建设,在长三角区域共同打造一批国际一流、特色鲜明的旅游康养示范基地和养生养老基地。

老有所“为”:推进覆盖全市的老年教育“十五分钟学习圈”

值得一提的是,本市将通过构建老有所学的老年教育体系,打造高素质的为老服务队伍。

全面推进覆盖全市范围的老年教育“十五分钟学习圈”建设,实施新一轮老年教育机构能力提升工程。构建分层分类的老年教育教师培训体系。持续推进“养教结合学习点和示范学习点”建设。

同时,积极搭建老年人才市场,建立老年人才信息库。调动老年人参与就业创业的积极性。

加强老年健康服务人才培养,将老年医学、康复、护理人才作为急需紧缺人才纳入卫生健康人员培训规划。

想要真正实现老有所为,科技创新是不可或缺的“助手”。推广智慧养老应用,布设互联感知的智慧养老设施,开发与智能设备、医疗设备对接的云边协同的智联网养老系统。支持发展社区居家‘虚拟养老院’,推进上海市银发族大数据、老年健康服务信息管理等数据平台建设,支持老年健康相关技术和产品研发。

老有所“乐”:智慧助老消除“数字鸿沟”

本市将探索建立老年社会监护制度,支持专业性的社会组织依法为有需要的老年人担任监护人或者提供相关服务。

制定支持子女赡养照顾老人的政策措施, 鼓励各类社会资源为失能老年人家庭提供所需支持性“喘息服务”,并构建多层次家政服务供给体系。

同时,开展智慧助老行动,消除“数字鸿沟”。制订完善适老化房屋建设和改造标准。推动体育设施均衡布局,继续推动公共体育设施向老年人公益性开放。

此外,《规划》明确将提振“银发经济”,着力推进老龄产业优质化、集群化、创新式发展。大力推动老龄产业高质量供给,把老龄产业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大力发展辅具用品产业,培育一批“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发展一批养老产品和服务特色街区、园区,鼓励服务机构专业化、连锁化、品牌化发展。

为此,本市将建立老年用品目录,促进优质产品应用推广。加强对老年产品的宣传推介和消费引导,搭建信息对接和应用平台,促进优质康复辅具等老年适用产品在社区、医疗机构和养老机构率先使用和推广。

  • 上一篇:这项让建筑物“活”起来的技术,去年上海在它身上的总投资超1万亿
  • 下一篇:A股集体回暖:沪指涨0.17% 半导体等板块领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