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海资讯
首页 > 国内资讯 > 上海新闻

与这片热土共发展、同进步!5位讲述者分享他们与上海的故事

时间:2021-06-17

昨天,在由中共中央对外联络部和中共上海市委共同主办的“中国共产党的故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上海的实践”特别对话会上,5位讲述者分享了他们与上海共发展、同进步的故事。

这些故事,以及无数个同样发生在这片热土上的鲜活案例,充分展现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上海作为党的诞生地取得的伟大成就。通过分享,也使与会外国使节更加全面、深刻、客观地认识上海、认识中国,进一步增强了对中国理念、中国精神、中国道路的了解。请看上观新闻的报道↓↓

由百年工业遗址改造成的杨浦滨江人民城市建设规划展示馆(新华社资料照片)

开放大门越开越大

郑海鳌

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管委会政策研究局副局长

2013年,中国第一个自由贸易试验区在上海设立。在研究谋划改革方案的时候,我接手的第一项工作就是和同事一起研究“负面清单”,这在当时还是一个非常陌生的概念。以前,外资进入中国无一例外都要进行事前审批,而采用负面清单规则以后,在清单以外的领域,境外投资者将和境内投资者一样享受同等待遇。8年来,我们持续放宽外资的市场准入,负面清单从最早的190条缩减到目前的30条,超过1.2万家外资企业在区内设立。同时,这一重大改革还从上海的先行试点写入了中国的《外商投资法》。

还记得12年前,我在法国做访问学者,一个朋友发来很长的化妆品购物清单。我感到非常不解,中国是贸易大国,上海是时尚之都,国内买不到吗。她告诉我,这些是新款,国内还没上市。直到我开始研究全球化妆品进口审批制度,发现我们过去引进一款化妆品,需要5个月时间。也就是说欧美流行了半年的东西,国内刚上市。我一下就明白那位女士的心情。所以我们推出非特殊用途化妆品进口备案制,把5个月审批压缩到5天甚至更短。结果怎样?改革当年中国市场就和全球同步了,一些国际知名品牌甚至把上海和中国作为新品发布地。可见改革不光影响老百姓的生活,也带动国际市场的风向。

我们还做了很多创新,比如,药品上市许可持有人改革。放在过去,药品研发和生产是不能分离的。一个专利研发了十年,终于可以上市了,企业却因为没钱投资建厂,不得不把专利卖掉。后来,国家调整了相关法律法规,现在你研发出药品就可以委托有资质的药厂进行生产。这项改革使我们的生物医药产业进一步融入全球化的分工合作体系,让大家各展所长,分享中国的大市场。

我们不仅对外资不断敞开大门,对境外人才更是张开双臂。浦东有300多家跨国公司地区总部。这些世界500强跨国公司的高管,有一些年纪已超过60岁。几年前,有家著名跨国公司的高管准备把海外总部业务整合到中国,却发现自己要失业了,因为按照原先的规定,超过60岁的外籍人士,是拿不到就业许可证的。我们通过改革,率先放宽了对境外人才通行和工作的准入限制,现在越来越多境外人才在上海投资兴业、创新创业。

这就是我的工作,就好比一只啄木鸟,主动去寻找发现可能制约市场主体经营发展的制度和规则,然后通过改革,通过制度创新,让大家在中国做生意变得简单、高效、自由。

通过改革,让中国开放的大门越开越大,这是我的梦想,也是我们每个改革推动者始终不懈的追求。

上海高度与日俱增

朱毅敏

上海建工集团副总工程师

大家好,我是朱毅敏,我是一名建造师,今天我要分享的是我和浦东天际线共成长的故事。我是1991年大学毕业的,当时浦东还没有开发开放,完全不敢想象,未来的浦东会是现在的样子,我也从未想到自己有幸参与浦东建设。

大学毕业后进入建工集团工作,那时世界上已经有多座400米以上的高楼,我感受到了差距,非常想在实践中获得突破,内心的渴望非常强烈,但也不知道什么时候才有机会。等到浦东开发开放之后,渐渐地,机会来了。

浦东建造的第一座超过400米的高楼是金茂大厦,可惜,机会和我擦肩而过,内心非常失望,终于,我等到了我的第一个机会,492米高的环球金融中心建设。当时上海已经有421米高的金茂大厦了,虽然环球金融中心只比金茂大厦高了71米,但结构体型相比金茂大厦复杂很多,建造难度也高很多,在技术上是全新挑战。我们采用了许多新技术解决了这些技术难题,中国的超高层建造技术进入了世界先进行列。

等到造上海中心的时候,不仅突破了高度,也颠覆了许多传统,创造了许多国内外的新纪录,建设过程中的绿色化、数字化、工业化以及人文理念都达到了国际领先水平。

我们在造超高层建筑时,始终把保障工人生命安全和创新相结合。请大家看我背后的屏幕,它叫“整体钢平台模架装备”,是我参与设计的,也是中国首创。它可以使得工人在高空作业的时候,即便遇到12级风,都有一个全封闭的安全工作环境,极大保障了工人的生命安全。

有很多外国同行羡慕我们,当他们来上海考察学习或者进行学术交流时,都能听到他们的赞叹,因为中国的建造师获得技术进步的机会比他们多得多了!外国同行越是羡慕我们,我们越是珍惜参与上海城市建设的机会。

我长期从事建造师的工作,造高楼对我们来说,是技术的创新、能力的提升,是全方位的自我突破,而突破之后带来的成就感是很强的。几十年前只能羡慕别人有高楼,几十年后就造出国际领先的高楼,从想也不敢想,到有了一点信心,再到更有自信,这是很大的跨越,完全实现了建造师的梦想,我想我是幸运的,因为奋斗在新时代的中国,让我的知识和能力有了用武之地。

其实,我心里还有梦想,那就是中国成为全方位领先的建造强国,建筑高度不仅体现在物理意义上,更要实现绿色化、智能化、工业化的高度。我的梦想还在继续,我和上海世界级天际线的故事也还在继续。

投资热土安心扎根

施学理

上好佳中国有限公司董事长

我是来自上好佳的施学理,是出生在菲律宾的第三代华人,很高兴在我23岁的时候,这么早,就有机会来到上海,我觉得这是改变我人生的最重大的决定。其实,还在我读中学的时候,我的父亲施恭旗就跟我说,你以后要去中国。从那时候,我已经意识到了父亲和故乡的感情。我问他为什么选择上海?我想,不如就让他亲自给我们讲讲吧。

施恭旗(录像):从小,我的爸爸妈妈就带我在华人区看中国电影。当时我就想,我的根在中国,而且如果我去中国,一定要去经济上最中心的地方。80年代起,我就常来上海考察,终于在1992年,在邓小平的南方谈话中找到了时机。1993年,上海市政府突破传统观念,开放思路,帮我们建立了两个中外合作企业。更让我们意外的是,因为有两个中方单位的资源,我们获得了重要的人才和渠道。作为在改革开放初期就进入中国的外资企业,上好佳是中国打开国门的受益者。

施学理:父亲说的这些,我深有体会。在上海,我当时最大印象是我们在南京路上著名的第一食品商店做了促销推广,商店门口的柜台好像有一种神奇的魔力,不仅吸引了大量的顾客,还让我们认识了很多全国各地的经销商。一转眼,已经合作超过20多年了。从上海起步,我们在国内已经建了13家工厂,有7600多名员工。

对企业来说,我感到中国不只有广大的市场,更有着稳定、长期发展的潜力,这离不开国家对外资的服务和保护。在去年,抗击新冠疫情,中国政府一出手,有速度,有力度——严格管控,减费减税,帮助我们快速复工复产。上海一流的营商环境,能够给我们非常安心的感觉。目前,中国继续扩大、深化对外开放,给我们带来了更多的机会。首届进博会,我们认识了乌兹别克斯坦副总理带队的政府代表团,最终促成我们在乌兹别克斯坦的投资。

2005年,我父亲被授予了上海“荣誉市民”称号,我也在2017年被授予了同样的称号。我们父子两个能得到如此珍贵的荣誉,既是幸运,又是激励。当年我父亲看中上海这块“宝地”,从这里走向中国各地。而今,上海成为了一个国际化平台,我们得以方便地触及全球的技术和市场,走向世界。坚定信心和决心,改革开放再出发,这是习近平总书记2018年在上海考察时所强调的。我和父辈一样,对中国抱有充分的信心,也期待能在上海这片全世界投资的热土,收获更多的惊喜。

旧改阳光照进旧里


徐丽华

黄浦区外滩街道宝兴居民区党总支书记

我是徐丽华,是上海的一名居委干部。我到宝兴居委会工作已经有9年了。居委会的日常工作,就是为社区居民做好服务,有时也协调解决生活中的各种不便与困难,大到邻里纠纷,小到换个电灯,居委干部都有用武之地。9年来,通过这些点点滴滴,我跟社区居民建立了深厚的友情。

宝兴里是一个有着100多年历史的街区,历史悠久,建筑曾经很有风貌、很漂亮,但是随着人口增多,居住环境越来越拥挤,1283户居民每户人家的平均居住面积只有12.6平方米。做饭难、洗澡难、晾晒难,各种难,困扰着大家。

就在去年,旧区改造工程的阳光照进了宝兴里。俗话说“众口难调”,人们的期望值总是有高有低,怎么让大家达成共识,这就需要我们居委干部做大量细致的沟通工作。

我们前后召开了51场居民座谈会和听证会。白天开,晚上开,连续开,就是为了把政策给居民解释清楚,最广泛征求居民对征收方案的意见和建议。我们还上门沟通,面对面地跟居民再交心、再解释政策、再收集建议。去得最多的住户我们上门沟通了十多次,最后大家达成了共识。

再比如说,要让大家都接受征收方案,实践中的透明度也很重要。我们将安置方案、补偿标准、评估结果、补偿情况等全部公开,还利用“网络+微信”全程直播选房摇号过程,也邀请各方人士参与监督评议,这些做法都极大提高了居民的积极性和参与度。

旧区改造这个大难题,在政府的为民梦和居民的搬迁梦同频共振下,奇迹般地被跨越了。最后,我们用半年时间实现了1200多户居民100%自主签约、100%自主搬迁,这是旧区改造少有的速度和质量。居民们搬离之后,迅速各自拥有了独立公寓,有了独立厨房和卫生间,实现了他们多年来的梦想。他们开心地笑了,我也开心地笑了。在宝兴居委会工作中获得的那种成就感,始终激励和温暖着我。

如今的宝兴里正等待改造。用不了几年,它将变成一个富有历史风情的崭新社区。到那时,曾经的老街坊们一定会相约故地重游,我也特别邀请今天的各位嘉宾来宝兴里做客!

创新路上享受便利

陈睿

上海哔哩哔哩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

大家好,我是陈睿。

先请大家看一段视频。这是集合了B站用户创作的精彩视频,这视频上一行行的“弹幕”,也是我们的一大特色。B站是一个互联网视频平台,有2.2亿用户,80%都是“90后”“00后”的年轻人。可以自豪地说,每两个中国年轻人中,就有一个是B站的用户。B站也是向世界介绍中国的一个窗口,我们头部UP主海外账号的播放量已经突破100亿,我们还有34万来自世界各地的海外UP主。

B站是一家上海土生土长的创业公司。过去12年,我们从几个人的创业团队,发展成一家在纽约、香港两地上市,市值300多亿美元的企业。这段发展历程,其实也是无数创业企业在上海创造奇迹的一个缩影。

说到我们的成长,我在这里想跟大家分享三个关键词。

一是“未来”。B站之所以快速兴起,关键是抓住了影响未来的两个因素。第一个是“视频化”的浪潮。随着技术的提升,中国网络视频用户规模已经达到了9.27亿。未来五年内,所有中国互联网用户都可能成为视频用户。这创造了巨大的消费潜力,也开辟了新的市场需求和经济增长点。第二个因素就是中国的年轻人。我们的主要用户是“90后”“00后”。他们是中国改革开放以后成长起来的第二代,是充分享受改革开放红利的一代。我们为这些代表“未来”的年轻人提供了视频创作的舞台。现在B站上有220多万创作视频的用户,被称为UP主。他们每个月要创作770多万条视频。这些优质的作品,既丰富了中国年轻人的文化生活,也实现了他们创作、表达的梦想。

二是“坚持”。B站有着自己独特的社区文化——坚持长期主义,给予宣扬正向价值观的内容足够空间,为每一位创作者服务,陪伴每一位用户的成长。我们说,从天文地理,到衣食住行,“你感兴趣的视频都在B站”。在这种兼容并包的氛围里,我们鼓励多元的表达,UP主们无论国籍、年龄、专业背景,都可以实现自己的梦想,创作出有生命力的视频内容。我想,这些也离不开上海“海纳百川”的文化氛围,正是这个城市“包容、平等”的大环境让我们这个团队能够始终坚持着自己的“坚持”。

三是“成长”。在B站成长的过程中,我们一直享受着上海为我们提供的各种便利。生逢这么好的时代,身处这么好的城市,面向未来,我们一定会把企业发展与上海的发展更好地结合起来,用更好地成长来回馈上海。在这里,我想说,上海是一座开放、创新、包容的城市,欢迎有志于创业的朋友来这里追梦、圆梦,创造出属于自己的奇迹!

  • 上一篇:“上海力量”闪耀神舟飞船:告别订制,飞船进入批量化生产时代
  • 下一篇:沪指低开0.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