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采访对象提供
6月25日是第31个全国土地日。今天下午,记者从上海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举办的“强化耕地保护,构建高质量发展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新格局研讨会”上获悉,上海通过两轮减量化三年行动,累计完成低效建设用地减量化73.8平方公里并用于农业生产或生态建设,累计增加36.4平方公里耕地。
上海通过持续推进减量化,使得规划开发边界内建设用地的“增”与开发边界外存量用地的“减”形成联动,“减”了低效现状用地,“增”了高效发展空间。同时,“减”了污染排放,“增”了环境改善;“减”了安全隐患,“增”了和谐稳定;“减”了低质资产,“增”了优质资产。
严守建设用地底线
上海在涉农区有效助推了“五违四必”区域环境综合治理、产业结构调整等工作,实现了土地利用方式由“以增量为主”向“以存量为主”的根本性转变。
上海在保持用地供应总量、保障发展建设需求的前提下,通过实施减量化,有效控制了建设用地规模的过快增长,守住了建设用地规模底线。比如,2015年上海净增建设用地约占年度用地总量的90%,到2020年净增建设用地占比不到40%,其余用地都来自于减量化产生的建设用地流量指标,实现了土地利用方式的根本性转变,也倒逼城市建设方式向内涵式发展转变。
守牢耕地保护红线
耕地直接关系到粮食安全,保护耕地是基本国策之一。推进减量化,强化节约集约用地,减少新增建设占用耕地需求,有效缓解了上海耕地保护压力。通过两轮减量化三年行动,上海已累计增加36.4平方公里耕地:一方面产生了新增耕地面积,支撑了上海耕地保护任务落实;另一方面产生了耕地占补平衡指标,为新建项目落地形成了有效保障。
同时,上海减量化地块全面落实土壤检测,根据检测结果等明确具体使用用途,宜农则农,守住安全利用底线。低效建设用地减量后,用地结构布局得到优化,田块利用状况明显改善,道路通达率有所提高,有利于现代农业发展,促进规模化生产。
追求用地效益高线
一半宅基地分散在万亩粮田里,这样的分散居住形式,不仅不利于农村集体建设用地的集约节约利用,还影响万亩粮田的规模化经营,有损其整体风貌……乡村振兴战略中农民相对集中居住是沪郊农民关切的焦点。金山区廊下镇以散并块,腾挪空间节约集约土地,这也是上海市第一个实施落地的跨村宅基地平移集中归并试点。南塘村、景阳村、山塘村、南陆村和友好村5个行政村597户农民在勇敢村345亩土地上跨村相对集中居住,腾挪优化郊区空间布局。在安置小区,融入当地农村的民居特色元素“白墙、黛瓦、观音兜”,让农民找到熟悉的乡愁感觉。
上海对低效建设用地实施减量化,加速推动低端加工业、养殖业以及堆场等“三高一低”产业退出及转型,“腾笼换鸟”为新兴产业、高新技术产业提供充足的发展空间。上海从提高土地资源配置效率和使用效益出发,减的是低效率“分母”,增的是高质量“分子”,助力产业结构优化调整。
经统计,上海减量化腾挪出来的用地指标用于市政民生项目约48%、用于经营性项目约29%、用于工业项目约23%。规划开发边界内外的用地结构得到调整,城乡空间布局得到优化,土地资源发挥出更多更好的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减量化成为上海土地高质量利用策略的重要环节。
画好生态文明延长线
首先,通过减少低效建设用地,污染企业得以退出,从源头上减少了污染排放,地区生态环境得到根本改善。
其次,减量化地块依据规划用途和土壤监测情况,宜林则林,为实施植树造林、中小河道整治等生态建设提供用地空间。目前,上海约30平方公里不适宜耕作或位于生态廊道等规划林地范围内的减量化地块用于植树造林,有力支撑了上海生态文明建设。
同时,减量后实施绿色生态建设,为农田支起绿网,为乡村装上绿芯,为沟河路渠系上绿带,让老百姓感受到实实在在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新民晚报记者 杨玉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