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的“软”与“硬”
近日,有一位在上海拍戏的外地演员,
时常在微博上记录这座城市:
夜色中的上海武宁路桥(新华社发)
用镜头捕捉――“现代与过往的时空交融感”;
用文字描画――“走过上海普陀区的武宁路桥,每次穿过桥洞都能看见几位长者在吹萨克斯……”;
用脚步丈量――“上海的室内菜市场,每天收市时都会用吸水机打扫整个地面……明天一早,这里又会以干净的姿态迎来新鲜的蔬菜瓜果,还有人来人往的邻居们”。
真实而生动,温暖而细腻。
作为一名短暂旅居上海的游客,
演员张颂文眼中的上海,
充满了都市气息和人文风情。
3000万个人眼中,有3000万个上海。
总有一个理由,爱上这座城市。
上海,
居民引以为豪,
游客一见倾心,
没来过的人,
也充满向往。
上海的魅力,从何而来?
(一)上海很“硬”
梧桐树下,
吴侬软语。
浦江两岸,
灯火璀璨。
黄浦江畔的陆家嘴金融城灯火璀璨(新华社发)
与很多人的第一印象不同,
一百年来,
上海始终是“硬核”的存在。
今天的上海,不仅仅是中国最大的城市,
也不仅仅是国际经济、金融、贸易、航运中心。
放眼世界,
唯一能同时研制火箭、卫星、大型舰船、商用大飞机的城市,
是哪里?
上海!
从集成电路、人工智能,
到生物医药、空天科技。
从科学高峰,
到产业之巅。
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背后有“上海科技力量”(新华社发)
最新,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与天和空间站成功对接,
也蕴含着“上海力量”。
在国家重大战略版图上,
硬核上海,
从不缺席。
硬核作为,
创造硬核实力:
位于张江科学城的国家大科学设施——上海光源(新华社发)
人均GDP超2.3万美元,
金融市场成交额突破2000万亿元,
集装箱吞吐量连续11年位居世界第一,
14个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落户,
近800家跨国公司地区总部扎根,
居民主要健康指标持续保持世界领先
……
(二)上海也很“软”
上海并不只有“硬核”气质。
张颂文在微博记载的,
是上海柔软温暖的剪影。
上海的“软”,无处不在,
是这座城市内在治理理念、逻辑和体系的外在呈现。
刚刚收官的上海国际电影节,
一场特殊的露天放映,
在朋友圈刷屏。
上海国际电影节期间放映的露天电影(图片来源:网络)
影片,
是尔冬升导演的《新不了情》;
屏幕,
支在有百年历史的石库门建筑前;
观众,
是90名虹口区的环卫工人。
城市有温暖,
建筑可阅读,
街区可漫步。
人们说,
这是屏幕外,“最上海”的城市纪录片。
上海南京东路上的咖啡馆(新华社发)
如今在上海,
转角遇到小店,
全城8000多家咖啡馆香气氤氲;
从电影节到演艺都,
国际“文化会客厅”流光溢彩;
从“一网通办”到“一网统管”,
治理能力精细入微
……
上海苏州河岸线公共空间基本实现贯通(新华社发)
在这座城市,
--市民理性平和,积极向上,步履匆匆却落落大方
--原创佳作层出不穷,彰显文化领域“上海品牌”
--城市“绣花”治理精细高效,国际数字之都建设,有技术更有温度
--契约意识、法治精神深入人心,大家说:跟上海人谈判难,但协议签了就好办了
--外滩、陆家嘴、南京路……都市风范引领国际潮流,在这里,离世界很近,离未来不远
--人才纷至沓来,人人都有人生出彩机会,人人都能有序参与治理,人人都能享有品质生活,人人都能切实感受温度,人人都能拥有归属认同
……
刚柔相济,“软”“硬”兼具,相得益彰,
正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样子!
(三)“上海故事”就是“中国故事”
2021年,建党百年,
也是崭新的开局年、起步年。
作为党的诞生地、初心始发地,
肩负特殊使命的上海,
将举行一次主题特殊的市委全会。
会议议程是:
审议并通过
《中共上海市委关于厚植城市精神彰显城市品格全面提升上海城市软实力的意见》
“软实力”主题,纳入地方党委全会研究,
还是第一次。
这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上海的生动实践,
也是上海代表国家参与国际合作与竞争的主动担当。
40多位驻华使节在上海聆听感知“中国共产党的故事”(新华社发)
“软实力是实力之基”
“七一”来临之际,
面对40多个国家驻华大使,
上海市委书记李强现场开讲:
对比外滩与陆家嘴、
贯通“一江一河”(黄浦江、苏州河)、
打造“一网通办”与“一网统管”。
短短三个小故事里,
浓缩了上海的城市精神:
海纳百川、追求卓越、开明睿智、大气谦和。
彰显了上海的城市品格:
开放、创新、包容。
精神品格,
是这片土地的魂之所系,
也是城市软实力的内核所在。
进博会举办地——国家会展中心(上海)(新华社发)
发挥软实力的“加速器”作用,
不断增强城市综合实力,
把上海打造成引领未来超大城市发展的典范标杆,
全面展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气象的重要窗口,
中国链接和影响世界的重要纽带。
可以预期:
全面提升上海城市软实力,
将有更精彩的“上海故事”、“中国故事”,
我们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