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海资讯
首页 > 国内资讯 > 上海新闻

首部《共产党宣言》中文全译本诞生地向公众开放

时间:2021-06-26

复兴中路、黄陂南路路口东南角,两处红色革命旧址——又新印刷所旧址、中共上海区委党校旧址,经过近一年的抢险平移、匠心修缮、精心展陈,昨天正式向公众开放。如今,这两处红色革命旧址直线距离数十米,连同位于街角处的黄浦区党建服务中心,共同形成了一处集中性、场景化、体验式的红色文化与党建服务集成的全新场域。这里临近中共一大纪念馆,并串联于全市红色经典步道,为广大党员群众提供了又一处党史学习教育场所,丰富了传播红色文化传扬红色精神的载体。

据介绍,这两处旧址都属于文物保护建筑,面积都不大,加起来只有300多平方米,但其历史人文价值却意义深远。深入推进上海“党的诞生地”发掘宣传工程专项行动中,黄浦区委宣传部牵头启动了这两处旧址的修缮保护工作,并完成布展。馆内运用图文展板、实物陈列、场景复原、多维视听、艺术创作、互动体验等多样化布展手段,立体化呈现了红色故事及其蕴含的丰富精神内涵。

多维度感受真理的味道

又新印刷所旧址曾位于复兴中路221弄(原辣斐德路成裕里)12号,是一幢砖木结构的旧式里弄建筑。这里是首部《共产党宣言》中文全译本诞生地。1920年7月,陈独秀在此建立了一个小型印刷所,取名又新印刷所,寓意“日日新,又日新”。同年8月,又新印刷所承印《共产党宣言》中文全译本初版1000册,9月,再印1000册,后续还承印了《共产党》《新青年》等进步刊物和各种小册子和传单。

走进这栋建造于上世纪20年代的石库门建筑,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天井东西两侧墙面上一组名为“对望”的艺术装置。 《共产党宣言》原著作者马克思、恩格斯的画像,与首部中文全译本翻译者陈望道的画像彼此对望,原著与中文译本也交相辉映,寓意着马克思主义来到中国,由一批先进知识分子传遍神州,为中国寻找到了一条救国兴国之路。

展厅正中,陈列了一部20世纪20年代手扳式印刷机复制品,在两侧展出了100本不同语种、不同年代版本的《共产党宣言》真品(由苏州市蔡琨先生无偿提供展陈使用)。参观者可以通过智能屏互动、原文摹写、音频收听、多语种朗读等项目,多维度感受真理的味道。

还原党校教室和宿舍,更好地理解“重视思想建党”

中共上海区委党校旧址曾位于复兴中路239弄(原辣斐德路冠华里)4号,砖木结构旧式里弄建筑。1926年11月至1927年2月,这里曾作为中共上海区委党校办学点,是中国共产党最早的党校之一,周恩来、瞿秋白、王若飞、罗亦农、赵世炎等曾来校授课。

中国共产党是一个马克思主义的学习型政党,中共上海区委党校虽然诞生在大革命时期复杂严峻的政治环境下,但在干部人才培养、党内理论教育和干部能力培训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走进这幢三层砖木结构旧式里弄建筑,展陈的主要内容共有三个部分,分别是中共党校的起源、上海区委党校以及记忆中的党校。旧址二楼还原了党校的教室、教师办公室和学员宿舍等场景,教室可供党课教学使用。为了让参观者更深入了解黄浦红色资源、红色文化,一楼的“阅读红色黄浦”临展也同步与参观者见面。

“华容道”平移内墙变外墙,“最小干预”让旧址焕新

在整个修缮过程中,因为这两幢建筑均由石库门连排建筑中“单列”而出,原来的内墙要化为外墙,更需要加固保护。整个平移共进行了六次,创新采用了瑞华坊两幢建筑让位的“华容道”平移,在上海同行业开创了“两个第一”——同一天同一地块同时平移两幢文保建筑;在同一地块内采用液压顶移加平板车相结合的方式实施作业。

修缮过程中,充分尊重建筑的历史原状,慎重对待文物历史缺失和历史增建。比如,对屋面瓦片进行拆落地清洗;对原木屋架中的屋面板、木檩条等已经腐烂、开裂的进行更换;对屋面原有旧天沟、雨水管、落水管全部拆除,按原样仿制;按照原有样式重做所有瓦楞出线及屋脊线。

经过平移修缮,两幢老建筑的结构安全性大大增强,历史风貌得以重现,成为红色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闪亮的新成员,焕发出全新的神采。

  • 上一篇:申城今明各有一场中到大雨 接下来一周都将沉浸在阴雨霏霏之中
  • 下一篇:上海建成首条7.1公里“红色经典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