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海资讯
首页 > 国内资讯 > 上海新闻

教育部打假“天价指导填志愿”,“人工智能填”、“大数据填”,究竟怎么填?

时间:2021-06-25

高招志愿填报如火如荼,“天价指导服务”再次冒头,“千所高校数据”“人工智能分析”等标签令家长动心。

为此,教育部官网发布预警指出,陆续有反映,社会上有机构或个人通过互联网、电话、面询等方式,向考生和家长开展高校志愿填报指导活动并收取高额服务费,存在政策不准、信息不实、误导甚至诈骗等问题。

天价大数据咨询服务靠谱吗?随着海量数据积累,以及人工智能技术应用扩展,在一生一次的高招志愿填报中,新技术到底能否助一臂之力呢?

去伪存真,听到“内部”二字赶紧逃

据了解,当下市场上涌现出不少所谓一对一“大数据分析辅助服务”,从承诺预测录取概率,到保证准确将今年的成绩排名换算后与往年比较,确定填报策略,报价从数千元到上万元不等,最高甚至达到5万元。

“我们都不懂的,不知道从哪里找信息,找到了也不会看,花点钱找人帮我们分析,可以接受。”一位选择咨询服务的考生家长说,“听说他们有不少考试部门和学校的内部数据,这些是不是更有用?”

需要提醒的是,上海市教育考试院相关部门明确表示,除可以向社会公开的信息外,不会对外提供任何招录信息。

同济大学招办老师李国梁坦言,一旦听到拿“内部”二字来凸显服务效果,赶紧跑。因为市面上的机构或个人并不掌握任何特殊的内部信息,夸大宣传是这类网站和人员一贯招揽客户的手段。

有咨询机构打出广告,称与高校战略合作,团队涵盖多名内部专家。事实上,有关部门从未发放过“高考志愿规划师”等职业资格证书。该机构一些所谓“志愿规划师”都是临时招募的社会人员,只经过几天话术培训就上岗,甚至有人自己都没念过大学。

填志愿是另一场“考试”,学会自己找数据

信息领域业内人士指出,大数据可靠的前提在于数据的完整性和准确性,即使解决了“数据真实全面”问题,以数据为砖,构建准确有效的数学模型并非易事。

他举例说,若在一个小村庄,两个人面貌相似,那么判断其两者具有血缘关系的准确性较高。但若在几千万人口的大城市,做出这一判断,可信度大大降低。在大数据分析中,由于信息海量且多元异构,影响结果的要素繁多,若不能精准验证,往往会误解两个参数之间具有相关性,影响整个结论。又比如,大数据涉及几万个、几百万个乃至数百亿个变量,这意味着如果每个变量都造成一点点误差,最后的预测会是很多误差的叠加。前者是“假相关”问题,后者是“误差叠加”问题,两者都是整个大数据研究学界面对的瓶颈,在高考填报志愿这个有“人心”变量参与的项目中,解决瓶颈问题或许要更长时间。

比起盲目跟风、仅从外界给予的信息来确定志愿方向,倒不如在选择时多听听自己“内心的声音”,而非过度追求分数的“性价比”。

李国梁认为,填志愿对考生来说,是高考后另一场事关重大的考试,学生更主动面对,主动挖掘真正的“大数据”,将从中收获良多。

首先,用好现成参考数据。为便于考生填报志愿,市教育考试院公布多项翔实数据。它们分别是:2021年考生高考成绩分布表;2021年综合评价批次线上入围考生成绩分布表和各综合评价批次招生院校线上入围考生高考成绩分布表;近三年各招录批次全国所有在沪招生高校所有专业的录取分数线,以及各专业最高分。在近年来上海高考基本政策、录取率,以及成绩分布保持稳定的条件下,这些数据可以推算出报考冷热的基本趋势。

其次,应学会获得更多进阶工具,对感兴趣的高校,应该通过多种形式挖掘信息。例如,许多人不知道,2017年起,上海大学就开始向社会开放网上精准数据服务——“高中生志愿填报与职业发展服务系统”,把多年积累的上海大学本科毕业生的精确数据透明共享,为考生选择与其学业水平和兴趣特长相匹配的专业提供参考。登入主页,有两大板块:“整体就业情况”“行业就业情况”。点击前者进入,一张折线图首先映入眼中,多年就业整体情况一目了然。再往下翻,上海大学签约排名前五的行业、签约排名前十的单位名单详尽。每个专业的就业去向、行业分布,一一列明。

  • 上一篇:党建文化雕塑、入党誓词景石……上海闵行多了一座党建公园
  • 下一篇:上海浦东警方开辟“潮汐式”临时车位,缓解小区居民停车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