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的道路,多以各省市地名命名。但在宝山区,却有这样一条路,它以少年命名,名唤“少年村路”。路名源于上海少年村。今年,宝山区立足地方历史和区域特色,对区域红色资源进行系统性梳理。“上海少年村旧址”入选“百个红色文化符号评选”。今天,“上海少年村旧址”修缮保护工程顺利竣工。未来,这里将成为红色记忆、红色文化的又一传承弘扬地。
作为上海“北大门”,宝山区承载着上海近代发展的缩影,拥有深厚的红色文化根基和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百年来,一代代共产党人在这块热土上留下了顽强抗争、奋勇拼搏的身影。
上海少年村的故事,还要从20世纪40年代说起。彼时,数年战乱频繁,上海街头增添了不少流离失所的儿童。在著名社会活动家赵朴初等人的倡议下,上海佛教团体净业教养院和惠生慈善社,便在大场镇东南宝华寺开设了一所收容、教养流浪儿童的慈善机构。此后,一些进步青年和中国共产党党员们担负起了教育、抚养的责任,并以教师的合法身份从事革命活动、传播真理。宋庆龄和她领导的中国福利基金会曾给予大量援助,当时有房屋25间,田地80亩,池塘1亩。1951年由中国人民救济总会上海分会接管,后并入上海儿童福利院。
2002年,上海少年村被宝山区人民政府公布为宝山区文物保护单位。上海少年村旧址内鹤庐、八角亭这2栋始建于1921年的历史建筑历经风雨侵蚀,年久失修,其原貌及结构安全性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损害。
按照国家《关于实施革命文物保护利用工程的意见》要求,宝山区人民政府出资300余万元,对其实施修缮保护。此次修缮保护遵循“修旧如故”原则,尽可能恢复其历史原貌。根据专家论证评审意见,在对整体结构进行加固的同时,参照历史照片和同时代建筑,将外墙恢复为水刷石外墙,恢复了“鹤庐”东侧二层后期封闭的外廊,复原了原外廊建筑的基本风貌;对底层水磨石嵌花地坪进行修复,使正中的双龙戏珠图清晰可见;同时对木门窗、室内墙面、照明、电气等设备设施、楼梯木踏步面、小青瓦屋面等进行了修缮。整个修缮工作严格遵守真实性、完整性、可逆性、可识别性和最小干预原则,对文物整体做到了最大程度的保护。
据了解,上海少年村旧址修缮工程竣工验收后,将在不有损文物本体的前提下,积极探索管理和运用革命文物的新模式,让革命文物在创新传承中活起来,使之成为开展党史学习教育、革命传统教育、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阵地。同时,将围绕党史学习教育,以宝山红色文化符号为主线,着力打造一批红色教育阵地,推介一批红色研学线路,切实用好红色资源,发扬红色传统,传承红色基因。
作者:王嘉旖
编辑:王宛艺
责任编辑:张晓鸣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