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方网记者刘辉6月24日报道:“我们在医院做过专业测试,优糖米米饭血糖指数为48.53,属于低血糖指数食物。”记者从昨天举行的“优糖稻”科研成果转化新闻发布会了解到,这款对糖尿病人“友好”的稻米,经历20年科研攻关后即将进入开发阶段。据悉,相关产品目前已经在进行市场试吃推广阶段,在今年11月份会陆续进入销售阶段。
中国人把用餐成为吃饭,可见水稻在国民心目中的地位。但是日益攀升的糖尿病发病率,让我国超10%的人坐在饭桌前就发愁,吃或不吃是个问题。“优糖稻”是上海市农业科学院作物育种栽培研究所水稻中心特种稻研究团队,在上海市农业农村委、上海市科委等部门的关心支持下,经20余年攻关研究取得的原创性成果。
据介绍,该院特种稻研究团队长期致力于调节餐后血糖的高抗性淀粉水稻新品种选育及产业化开发,利用化学试剂诱变,同时利用传统育种技术结合花药培养技术培育研发了国内首个高抗性淀粉粳稻品系“降糖稻1号”(商品名为优糖米)。
还于2012年在复旦大学附属华东医院对优糖米米饭进行了血糖指数测试,实验结果表明:优糖米米饭血糖指数为48.53,属于低血糖指数食物。通过临床实验已经证实“降糖稻1号”具有控制糖尿病人餐后血糖、改善血脂、饱腹耐饥饿等功效。
复旦大学公共卫生学院营养与食品卫生教研室教授厉曙光透露了一组数据:“普通白米饭的血糖生成指数(GI)能够达到80以上,GI低于55的都是低生糖食品。而“优糖稻”的GI只有48.53,不到普通白米饭的60%。”
近年来,该研究团队以“降糖稻1号”为供体,利用分子育种技术结合传统育种技术,成功选育了功能性和高产优质兼顾、具有高抗性淀粉含量的水稻新品系“优糖稻2号”和“优糖稻3号”并通过上海市农作物品种审定,于2017年获得了上海市科学技术发明奖二等奖。
市农科院党委书记、院长蔡友铭表示,市农业科学院近年来适应上海农业高质量发展要求和市民高品质生活需求,大力推动农业大健康产业发展,紧紧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将创新资源、人才团队布局在产业链关键点、紧要处,促进了包括优质水稻、食用菌、西甜瓜等在内的一大批优质农业科技成果的转移转化,支撑引领上海都市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和乡村振兴。
为加快优质科研成果产业化进程,让这一优质科研成果更快走进市民餐桌、更好助力市民健康美好生活,市农科院与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上海新成食品有限公司建立了紧密的产研合作关系,“优糖稻”成果以独占许可方式成功转让给上海新成食品有限公司。
值得一提的是,双方通过科企合作还在浦东新区祝桥镇建立了1000亩“优糖稻”种源基地,计划5年内将种植规模扩大到10万亩。上海新成食品有限公司张顺君透露,“相关产品已经在进行试吃和推广阶段,11月份等1000亩稻米成熟后,会陆续进入销售阶段,届时也会综合多方因素确定市场售价。”
原创性成果已经进入开发阶段,但科研之路不会停歇。上海市农业科学院作物育种栽培研究所研究员杨瑞芳介绍到,“接下来将进一步加大功能水稻新种质创制、新品种培育、新产品开发、新配方研制等工作,通过农业龙头企业一手对接农民订单增产增效,通过产品开发一手对接市民营养健康,布局新产品,科普食用新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