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人工智能大会以技术“向善”为目标,描绘人工智能世界共治共享新蓝图。 图 为上海主题展区。本报记者 袁婧摄
位于徐汇区的漕河泾开发区,是国内为数不多的可独立制造出一部手机的区域——这里有涉及智能手机生产的全产业链、生产要素、上下游企业和人才集聚。有集成电路设计人才,也有专注于内容软件开发的人才。作为国内最早成立的微电子工业区,一组数据印证了漕河泾开发区的能级:拥有5000家企业,其中包括上海1/4的集成电路设计企业、近1/4的人工智能(AI)重点企业和应用场景、1/4的通信制造企业、60%的文创游戏类企业。园区内集聚着一大批世界500强企业和上市公司,年数字经济产业营收约2600亿元,从业人员达30万。然而,面对数字产业化,这个高能级经济技术开发园提出了新的发展需求——希望实现功能的集群和提升。
在2021世界人工智能大会(WAIC2021)分会场举行的“数字赋能城市发展”专题论坛上,与会专家学者、政府官员、企业家围绕成熟经济园区如何拥抱数字产业化主题建言献策。
讨论中,大家达成共识:经济园区拥抱数字产业化,需要构建一个大的产业生态,整合各种资源,开发拓展应用场景,满足企业融通发展、协同创新的需求,逐步形成国际化、功能复合的人工智能产业集群,不断提升在数字经济领域全球高端资源配置的能力。
把资源做足
鼓励企业设立面向全球的数据中心
上海市漕河泾新兴技术开发区发展总公司董事长、市政协委员张黎明走访调研发现,不少人工智能企业有同样的反映:AI产业仍处于高投入阶段,尽管有原创的算法平台和人才积淀,也受到资本热捧,但短期仍需不断开辟新的应用场景,以此支撑自身发展。也有企业反映,公司在传统行业的应用面很广,数字化转型意愿强烈,但研发面临着投入大、人才缺乏、经验不足等挑战。
作为发展数字经济的主体,企业的诉求也成为园区的愿望:希望能得到更多政策支撑,鼓励区域内跨国公司设立面向全球的数据中心、运营服务中心、创新研发中心,也鼓励区内有国际影响力的民营企业拓展全球业务,逐步形成国际化、功能复合的人工智能产业集群,提升园区在数字经济领域全球高端资源配置的能力。
把场景做大
推出“未来城市操作系统”
针对数字领域企业的共同诉求,徐汇区委常委、副区长俞林伟透露:徐汇区将聚力场景牵引、做好场景开放、共建场景生态,把漕河泾经济技术开发区、徐汇滨江打造成深度数字化转型示范区和示范带,在经济、生活、治理等方面率先推出一批数字化转型标杆应用。
同时,全力深化政务服务“一网通办”、城市运行“一网统管”两网融合,持续优化共建共享的数字政务服务和城市治理大平台、同心圆,形成一个“未来城市操作系统”。
在制度供给上实现创新——探索场景建设的“远期合约”,定期开展数字新技术融合应用的“打擂比武”,筛选出管用、实用、爱用且性价比高的场景,以约定未来购买服务方式推动新技术新产品迭代升级、示范应用。
此外,在全区范围内聚焦人工智能、生命健康、艺术传媒、科技金融4个战略产业集群,深耕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融合升级,培育、吸引和集聚更多标杆企业和功能性机构;未来三年,每年推出100万至150万平方米的载体空间,加快人工智能特色产业重大项目建设和布局;围绕数字产业发展全链条,聚焦产业发展、科技创新和人才发展3个方面,推动各类政策创新转化、协同发力、落地见效。
把应用做实
园区成为最大数字治理实验场
据透露,漕河泾开发区近5000家企业、30万员工、10万辆车、逾500万平方米的产业载体,近期将“打包”先行启动整体数字化转型,成为最大的数字治理实验场。
启动建设漕河泾资产运维平台,构建漕开发地块资产地图、产业地图、运维地图、服务地图,建成全域感知、全数融通、全时响应、全景赋能的漕河泾数字大脑,逐步摸索建立符合高科技产业园区经济运行特点的全息图谱,为开发区公共治理、管理决策、提质增效提供整体支持,打造数字化治理促进园区发展的样板工程。同时,也积极组织社会力量参与园区数字化建设,鼓励区内数字化运营服务商的集聚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