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海资讯
首页 > 国内资讯 > 上海新闻

可信AI 为AI列一张“负面清单” 给这件事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时间:2021-07-10

2021世界人工智能大会进行至第二天,华为、京东、蚂蚁等企业,中国信通院、中科院中英人工智能伦理与治理研究中心等研究机构,清华、复旦、交大、浙大等高校,共同发出了一份倡议——《促进可信人工智能发展》。

对很多非业内人士来说,看到“可信人工智能”(简称“可信AI”)这组词语时,一定满脑疑惑:AI还有“可信”和“不可信”之分?

“通俗点说,‘可信AI’的一个最显著特点就是以人为本。”金砖国家未来网络研究院中国分院院长朱禹涛解释。

业界共识:论文和应用探索齐增

若从上世纪50年代算起,人工智能发展到今天已经历三次浪潮,目前正处于从第三次浪潮迈向第四次浪潮的阶段。自从进入第三次浪潮,人工智能技术迈入产业化阶段,并成为第四次工业革命的核心技术,开始融入人们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展现出变革赋能的巨大潜力。然而,人工智能应用的风险与隐患也不断显露,比如算法安全导致的信用风险,黑箱模型导致算法不透明,数据歧视导致智能决策偏见,系统决策复杂导致责任事故主体难以界定,数据滥用导致隐私泄露风险等,引发人们对人工智能信任程度的思考。

2019年6月,二十国集团提出“G20人工智能原则”,并在其五项政府建议中明确提出“促进公共和私人研发的投资力度,以促进可信赖的人工智能的创新;需创建一个策略环境,为部署值得信赖的人工智能系统开辟道路。”目前,这项倡议已成为国际社会普遍认同的人工智能发展原则。

学术界其实比政策制定者们更早一步推开了“可信AI”的大门。2017年11月,来自上海的科学家何积丰在香山科学会议第S36次学术研讨会上,首次在国内提出了“可信AI”的概念,即人工智能技术本身具备可信的品质。当下,“可信AI”研究范畴包括安全性、可解释、公平性、隐私保护等多方面内容。

随着“可信”成为共识,产业界也紧跟学术界步伐,投入“可信AI”的研究。数据显示,在各界的共同努力下,2020年“可信AI”研究论文数量较2017年增长近5倍。京东、百度、腾讯、阿里等国内巨头,以及微软、谷歌、IBM等跨国企业纷纷设立相关部门或项目探索“可信AI”的应用实践。

中国实践:已落地多个风控场景

表面上看,当AI被打上“可信”标签,似乎限制在变多,这是否不利于未来人工智能产业的发展?

“其实并不是。”澳大利亚科学院院士、京东探索研究院院长陶大程认为,当一件事被规范化管理,并不意味着被限制,而是意味着给这件事的发展指明了方向。这就像给人工智能列了一个“负面清单”,在“负面清单”之外,人工智能的发展潜力可以被释放。

“一直以来,智慧城市建设的瓶颈就是数据不能互通和隐私如何保障的问题,这也是中国智慧城市一直停留在1.0阶段的重要原因之一。”朱禹涛表示,但如果通过“可信AI”建立一套脱敏的数据存储和调用机制,就可以解决当下智慧城市建设所遇到的难题。“只有这个问题解决了,智慧城市才有可能迈入2.0阶段。”

除了智慧城市建设,“可信AI”还有利于推动传统产业数字化升级。“‘可信AI’是数字时代‘抵御风险’的关键能力。”蚂蚁集团副总裁、首席AI科学家漆远介绍,在中国,“可信AI”技术目前已在反欺诈、反洗钱、反赌博、企业联合风控、数据隐私保护在内的多个风控场景下落地,支撑着企业防御风险的需求。

“‘可信AI’是人工智能发展的方向,当前中国已开展了很多前沿的研究。未来,需要保持开放态度,加强国际合作,让中国的‘可信AI’实践走向世界。”朱禹涛呼吁。

  • 上一篇:“智能驾驶”机遇挑战,业界怎么看 时代已悄然来临实现仍任重道远
  • 下一篇:城市治理融合丰富应用场景 也是检验人工智能生态的绝佳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