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荣与梦想》以现代化、时尚化、年轻态的表达再现宏大历史,引起观众共情共鸣。
观众对一部重大革命历史题材电视剧的热情能持续多久?数据有迹可循。
昨天是“上海出品”电视剧《光荣与梦想》开播的第67天,仍有新鲜的“自来水”持续汇入荐剧行列。抖音平台,昨天更新的记录了杨开慧手稿被发掘、毛泽东追忆革命伴侣的剧情剪辑,在半天之内播放量近百万。再往前追溯,该剧首轮在两大卫视和三大视频平台播出时,曾连续13天在中国视听大数据、CSM63城、CSM59城等各大榜单上蝉联卫视第一。其中,东方卫视CSM63城平均收视达2.168%。网络热度也居高不下,首轮播出阶段,腾讯、爱奇艺、优酷三大平台的电视剧实时热度始终第一,爱奇艺电视剧总榜始终第一,猫眼电视剧热度榜始终第一。待广东卫视开启1.5轮跟播后,40天时间内,该剧相关微博话题阅读量超4亿,抖音相关话题播放量超6.5亿,百度搜索量破1亿。
在每天都有新剧开播的背景下,用编年体手法再现宏大历史的《光荣与梦想》,凭什么在上线60多天后仍可以激荡二次传播的热情?专家学者和普通网友的评价里,“真实历史”被无数次提及。中国电影评论学会会长饶曙光的评价代表了共同心声:“这部作品以人写史、依技术现史、用历史感召人,通过正面写史,写出了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
重大历史事件“联播”,让历史书“活”了起来
《光荣与梦想》起笔于中国共产党的诞生,讲述了中国共产党成立后如何一步步团结和带领中国人民取得革命胜利、迎来改天换地的史诗巨变。叙事线跨度超过30年,从一大到国共合作,从北伐到“四一二”“七一五”反革命政变,从“八七”会议到南昌起义,从三湾改编到古田会议,从中国开启新纪元到抗美援朝战争……这期间波谲云诡,大事多、人物多,历史线索纷繁复杂,要以凝练的40集讲清故事,考验着创作者的史观与智慧。
如观众所见,《光荣与梦想》为编年体叙事赋予了大写意的手法。上世纪20年代到50年代的历史大河中,剧本选取的多是惊涛拍岸的激流交汇处、是奇崛动人的崇山险峰。引用中国传媒大学副教授张文娟的形容,该剧以重大历史事件的“联播”形式,实现了历史教科书的“活化”,让普通观众尤其是年轻人从两条主线中读懂党史、军史。
一条主线聚焦中国共产党如何成为中华民族的先锋队。剧集开篇不久,孙中山会见李大钊时问及国民党为何屡屡受挫,李大钊答:因为忽略了中国最重要的一股力量——工农。剧本以此开宗明义:人民立场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政治立场,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显著标志。随剧情推进,在攻打武昌时,国民党军队畏首畏尾,是叶挺率领主要由共产党员组成的独立团一马当先,在强大信仰激励下抛头颅洒热血。西安事变爆发后,中国共产党从大局出发,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进而成为抗日战争的中流砥柱……一桩桩历史大事件有详有略地铺开,以史实阐明历史逻辑,深刻回答了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另一条主线落点在思想路线之争,通过描绘毛泽东的成长与奋斗,勾勒出毛泽东思想是如何形成并推动中国革命进程的。两条线索相互交织,既铺开了历史画卷,也构筑了精神主干,最终成就一部可视化的党史学习教材。
创新艺术呈现,打开青年观众与主旋律的共鸣入口
重大革命历史题材电视剧,归根到底是艺术作品。在饶曙光看来,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的百年党史以及共产党人的初心信念、责任担当,要想引起更多观众更深层次的共情共鸣,就必须打通与年轻观众的勾连,让历史与当下观众对话,“这就要求创作者对历史进行真实还原的同时,按照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双创原则,给予作品现代化、时尚化、年轻态的表达”。
作为创作于2020年、开播于2021年的电视剧,《光荣与梦想》体现出了电视剧视听手段与时代的同步更新。在重大战役、事件的展现上,剧作使用了堪比“电影级质感”的镜头。红军长征调用了宏观的鸟瞰镜头,湘江之战以水下摄影为观众带来了近距离、沉浸式的体验。
不止于技术层面,在情感上,《光荣与梦想》的艺术观照同样值得一书。比如剧情始于三个时空的平行剪辑。1982年,杨开慧烈士故居修葺,泥瓦匠在砖缝里发现了一沓手稿,以此为线索,镜头依次探入了上世纪70年代的中南海、1919年的湖南街头。信物无声,精神永恒,剧作从落满历史尘埃的手稿入手,不是直接从历史宏大叙事进入,反映出一种平实的、具体的历史观,是带着情感与温度的回溯。比如大革命失败后,共产国际责令陈独秀承担责任,此时毛泽东要离开武汉回到长沙继续从事革命武装斗争,陈独秀在窗口凝望送别,青年毛泽东在楼下向着曾经的党的领导人深深鞠一躬,既有战友惺惺相惜的情谊,也有坚决抵制错误路线坚定走向革命路线的决绝。一场戏没有一句台词,却意味深长。又比如,毛岸英从苏联归来,毛泽东用杨开慧送给自己的梳子为儿子梳头,往事浮现,父子当场相拥而泣……
于不动声色中表现激流奔涌,在宏阔历史中捕捉细节,这样的美学手法,使得一个个历史中人,从教科书上的名字演变为有血有肉、可感可知的“这一个人”。而这一个个鲜活饱满的“人”打开了青年观众对主旋律的共鸣入口,在润物无声中让人看见——为什么中国共产党能得到人民群众的拥护,能干成别人干不成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