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造一新的曹杨新村街道社区党建服务中心。
上午9点,普陀区花溪路上散步的市民络绎不绝。曹杨新村环浜一侧的景观道和人行道相互接驳,市民或是闲庭信步于河边木栈道,或是健步行走在透水砖材质的人行道。日前,曹杨地区城市更新工程传来捷报:花溪路、枫桥路、棠浦路3条道路架空线入地和杆箱整治全部竣工,综合景观提升工程即将收尾。不只是道路景观,“15分钟社区生活圈”由此在曹杨新村初步成型。
曹杨新村,新中国第一个工人新村,曾居住过200多位劳动模范、先进工作者。这里坚持“一切依靠群众、一切为了群众”的工作理念,不断改善居民生活条件,逐步发展为成熟社区、文明社区、和谐社区。当下,各级党组织正在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精神,曹杨新村持续推进“我为群众办实事”,将完善“15分钟社区生活圈”作为提升居民获得感的重要工程。在市民15分钟步行范围内,建设“宜居、宜业、宜游、宜学、宜养”的社区生活圈,推动实现幼有善育、学有优教、劳有厚得、病有良医、老有颐养、住有宜居、弱有众扶。
“邻里单元”理念为“15分钟社区生活圈”打下基础
“曹杨新村好风光,工人住宅的好榜样,一幢幢房屋宽敞又漂亮。”
1952年5月,曹杨新村首期工程完工,一共建成48幢楼房。历经近七十年变迁,虽经过局部拆改建,但工人新村的发展脉络保存完好。
摄影爱好者陆文彬用照片记录下这七十年“不老的规划”——丰沛的水网与田园气息,道路顺着河道走向延伸,保持了弯、窄、密的小尺度特色;外观设计借鉴田园农庄和上海新式里弄,红瓦白墙搭配花岗石路,实用美观。
在同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院长、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周俭看来,曹杨新村在设计之初就运用“邻里单元”理念,在较大范围内统一规划居住区,使每一个“邻里单元”成为大型居住区的“细胞”。这里至少10%的社区土地为公共开放空间或公园;每隔三栋楼,必有一处敞阔的公共空间;7至8分钟步行范围内即可享受各种公共配套设施。
早年先进的规划和设计理念,为当下构筑“15分钟社区生活圈”打下了基础。近几年,同济大学等相关机构重新梳理并勾画了新村人居功能的新格局——重组空间结构,形成一环双轴线、三弯聚核心、五叶连环浜的新格局,形成项目库,涵盖五大类民生实事项目,共计191项。
空间格局初步成型,功能格局逐步提升
如今,在“15分钟社区生活圈”空间格局初步成型基础上,功能格局也逐步升级。2019年,普陀区在全区范围内启动旧住房成套改造,曹杨一村被纳入首批名单,启动“大手笔”的保护与修缮。
设计师运用现代手法,进行了城市微更新,将“源·园”的理念融入社区环境。“源”即轻纺织业发展的发源地、曹杨新村发展的源头、发扬劳模精神的源头。通过传承、延续、融合劳模精神,建立宜人、宜居的花园社区,以社区景观为载体复原场地记忆,增强社区的可识别性和归属感,又建立景观主题,展现劳模精神。
围绕“宜业”,将优化武宁科技园商务办公和科研创新空间,提倡建筑复合利用,提供便利的就业和生活环境。增强曹杨公共中心、社区商业等吸纳就业能力,提升社区服务片区整体环境品质。
改造利用区域内的废弃铁路线,聚焦“宜游”,曹杨计划复刻这样一条线性空中花园——百禧公园,打造曹杨地区的生活轴、文化轴、生态轴。
围绕“宜学”“宜养”目标,曹杨新村将构建类型丰富、便捷可达的社区服务。为“宜学”提供丰富充足的学习体系,包括托育无忧等;为“宜养”保障全生命周期的康养生活,包括老有所养等。
“我们要牢记初心使命,坚持以党建为引领,不断创新社会治理,坚持‘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重要理念,立足街道实际,不断提升居民的幸福感、获得感。”曹杨新村街道党工委书记许春辉这样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