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海资讯
首页 > 国内资讯 > 上海新闻

王文娟去世 她成为几代人心中念念不忘的“林妹妹”

时间:2021-08-07

对“林黛玉”细腻的诠释以及精湛的演出让王文娟成为几代人心中念念不忘的“林妹妹”。

“天上掉下的林妹妹”回天上去了。昨天凌晨,著名越剧表演艺术家、旦角艺术“王派”创始人王文娟在上海华东医院去世,享年95岁。在几十年的越剧艺术生涯中,王文娟塑造了200多个性格迥异的舞台艺术形象,而对《红楼梦》“林黛玉”细腻的诠释以及精湛的演出更让她成为几代人心中念念不忘的“林妹妹”。她创立的越剧“王派”艺术委婉典雅,秀美深沉,行腔自然流畅、朴实淳厚,表演文武兼备、细腻传神,注重女性情感世界的深度刻画。

一代越剧宗师去世的消息传出,文艺界及戏迷群体一片叹息声。“人间再无林妹妹”“千呼万唤唤不归”……一句句留言寄托着人们对她的哀思。在昨晚上海越剧院红楼团的《西园记》演出结束后,演员们在缅怀特别环节表达了对前辈的怀念之情。因为炉火纯青的表演,王文娟是越剧的代名词之一,也因为对文艺工作的信仰和使命感,她是当之无愧的“人民艺术家”。“现在的脑子里都是老师的点点滴滴。”陪伴王文娟长达35年的学生,“王派”名家单仰萍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声音中是满满的不舍:“所有的一切化作一句话,作为老师的学生,继承好老师的艺术和品德,尽我们所有的能力把王派艺术传承好,就是对老师最好的告慰。”

“似一朵轻云刚出岫”,她把《红楼梦》带进千家万户

王文娟与越剧的缘分始于童年。1926年,王文娟出生于浙江省嵊县一个诗礼之家,她从小就看着女子越剧第一代演员在镇上演出,耳濡目染成为了一个不折不扣的小戏迷。1938年,12岁的王文娟来到上海,跟随表姐竺素娥学戏。1942年歇夏时起,学艺满师的王文娟开始以“小竺素娥”的艺名组班,任二肩旦,开始在同乐戏院、万国戏院、河北大戏院演出。1945年8月,她受同孚戏院之邀担任头肩旦,与邢月芳合作,常演剧目包括《盘妻索妻》《梁祝》《双狮图》《分玉镜》《节女血》《董良才》《姐妹皇后》。

1947年8月,王文娟与陆锦花组建“少壮剧团”,在皇后大戏院演出,声名鹊起。1948年应著名越剧小生演员徐玉兰的邀请,王文娟加入“玉兰剧团”,开始了与徐玉兰长达40年的合作,投身进戏曲改革的浪潮中。解放初期,王文娟积极要求排演解放区的进步戏,成功塑造了白毛女的形象,演出了《兄妹上街》《巾帼英雄》等剧。

进入上海越剧院工作后,王文娟迎来了一生中最重要的作品之一——《红楼梦》。1958年,她与徐玉兰合作的《红楼梦》首演于上海共舞台,在公演不到一个半月的时间里,《红楼梦》演出54场,观演人次超过8.6万。1962年,《红楼梦》被拍成电影,延续了舞台的火爆,该片仅在1978-1982年间,以2角的票价,就售出了2亿多元的票房,观众人数超过12亿。可以说,电影《红楼梦》让越剧唱响了全国,许多过去并不了解江南戏曲剧种的观众因为《红楼梦》开始熟悉并喜爱这门艺术形式。

经典的诞生从不是一蹴而就的,《红楼梦》万人空巷的盛况背后,是王文娟下的苦功。演出前,她跟编剧徐进立下了“军令状”,为了演好这个人物,她反复阅读原著、找来古代仕女图寻找形象素材。为了入戏,在后台她都不太讲话。演戏前三天,她待在家里不出门,静下心来看《红楼梦》、看剧本。随着学习表演的不断深入,王文娟也深深地爱上了“林黛玉”这个角色。在住院期间,王文娟看得最多的也是各类关于《红楼梦》的书。

“我认识王老师40多年了,我刚到上海越剧院时她就是红楼团团长。不同于舞台上的形象,王老师是一个大大咧咧的人,为人真的像她所说的那句话一样——做人简单些,演戏复杂些。”“徐派”名家钱惠丽对记者表示:“她在生活中没有这么多精力考虑人际关系这些复杂的事,而是把戏中的人物都研究透了,她的每一个角色都不雷同。”

《春香传》中的春香、《孟丽君》中的孟丽君、《追鱼》中的鲤鱼精、《西园记》中王玉珍、《忠魂曲》中的杨开慧、《则天皇帝》中的武则天……除了林黛玉外,王文娟还塑造了一大批经典舞台形象,至上世纪60年代初期,她在艺术上日臻成熟,在行内被誉为善于塑造人物的“性格演员”,但她从不自满于自己在舞台上的表现,曾表示“我喜欢尝试不同类型的角色,创作过程本身充满了乐趣,对自己的表演也是一种突破”。

她的艺术人生与家国情怀紧紧相连

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纪念章、抗美援朝二等功奖章、朝鲜三级国旗勋章,王文娟的家中珍藏着这三枚沉甸甸的奖章,记录着她艺术人生中“跨过鸭绿江,送戏到前线”那浓墨重彩的一笔。

1952年,王文娟参加了总政文工团,第二年4月,她和越剧姐妹们带着《梁山伯与祝英台》和《西厢记》跟随大部队前往一线慰问那群“最可爱的人”——中国人民志愿军。战火纷飞中,爱国热情和荣耀信仰感冲淡了对死亡的恐惧。“这段经历对我来讲终身难忘,让我懂得了人为什么活着、怎样活着才是有意义有价值的。”

在王文娟家中的电视机柜的一角,摆放着她与丈夫孙道临的合影。1962年,王文娟与著名电影演员孙道临喜结良缘,成就40余年的伉俪情深。

王文娟曾回忆道,二人的约会大多时候只能在晚上僻静的马路散散步。我送你,你送我,绕着武康路、华山路、湖南路、淮海路兜兜转转,最后还是孙道临将王文娟送回了家,“十八相送”成了恋爱时常见的“保留节目”。王文娟70岁那年,这对神仙眷属又在工作中携手,一起拍摄了戏曲电视剧《孟丽君》。

越剧诞生百余年,王文娟亲身参与了其中的一大部分,见证了越剧发展的起起伏伏。即便因为年纪大了不再常常登台后,她的人生与越剧也片刻不曾分离。

年过花甲之时,王文娟和徐玉兰自建了自负盈亏、艺术独立、人事权独立的改革性剧团——红楼剧团,为越剧寻找新的活力。九旬时的王派专场演出,她特别关注“老腔老调”,亲自挑选了过去最受追捧、最具代表性却也最少公演的剧本,还复排了包括《拜月亭·踏伞》在内的折子戏。她希望借此演出除了梳理回顾个人艺术生涯外,更能挖掘出一批失传剧目,以丰富越剧舞台。

从1957年8月光荣地加入中国共产党算起,党员的身份陪伴了王文娟60多年,而她对党、对事业、对社会都永葆本色、永存热情。近年来,只要身体允许,她都亲自到上海越剧院缴纳党费、给年轻一代上党课。今年住院期间,为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她还创作了越歌《蝶恋花·答李淑一》,交由学生们演唱。

斯人已去,风范长存。舞台上永远的“林妹妹”虽已如落花而去,但王文娟的一言一行、一颦一笑将永远存留在人们心间。

  • 上一篇:货车司机驾车途中突发心梗 民警“逆行”飞驰救人不留名
  • 下一篇:注重乡村美学营造 美化公共空间激活新兴产业更助推自治共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