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气说变就变,有时走在滨江健身步道,前一秒还在悠闲吹着江边微风,下一秒就可能大雨如注。“一次同家人散步,突然下雨躲避不及,希望能在滨江步道沿线增设一些避雨亭。”
近日,市民杨女士拨打“12345”市民服务热线提出建议。她说,她常和家人去黄浦江浦东段滨江步道走一走,可步道沿线可以躲雨的地方太少,一些回廊虽有顶棚,却是镂空的,一场雨下来,经常被淋得狼狈不堪。
部分滨江段遮雨设施少
8月11日,记者从丰和路、滨江大道交叉路口向西南方向进入浦东段滨江步道。
上午11时,天气转阴,豆大的雨点砸了下来,且越下越大,确如市民所言,步道可供挡雨的设施并不多。记者虽然撑着伞,但由于风雨交加,仅步行十几分钟,鞋子里已灌进雨水,裤子也有一半浸透。1公里后,一小段步道上方终于出现约数10米长的玻璃顶棚,可供躲雨。
走到商城路,记者看到许多市民挤在“望江驿7号”内望雨兴叹。有的市民头发湿透,裤腿还在滴水。在抵达“望江驿7号”前,记者走了约2公里长的滨江步道,能躲雨的只有上述玻璃顶棚处、3处公共卫生间以及两小块天桥下方。
再从其昌栈码头到歇浦路渡口,约3公里长度内的步道旁,遮雨设施比前一段密集了一些,有两个“望江驿”可供休息、3处灯塔下方可以躲雨,还有1处比望江驿稍小些的望江亭。不过,从3号灯塔到望江亭中间的滨江步道,虽然每隔数十米就有一块大面积长椅休息点,但其上方的顶盖结构是格栅状,无法休息避雨。
对岸是徐汇滨江。8月13日,记者从凯滨路尽头向东北方向进入徐汇滨江。相较而言,这段步道商业设施较为丰富,名为“水岸汇”的服务功能区域也较为密集。咖啡店、跑者休息室等都可供避雨。
8月15日下午大雨刚停,记者又从东方渔人码头处向西进入杨浦段滨江步道。17时,已有很多市民、游客在江岸边散步游览。朝西走约300米,3个大约两三平方米的凉亭映入眼帘,下方设有一排座椅。但凉亭的椅背和顶棚均是方形木条做成的镂空格栅,雨水还顺着镂空处滴滴答答地往下滴。顺着杨浦滨江步道行走约800米后,一个跑者驿站为市民提供了难得的避雨点。驿站由一间玻璃房和一条有屋顶的长廊组成,内部设置了两排座椅和一台自动贩卖机,可供二三十人同时避雨,不过玻璃房目前并未开放。
“会客厅”配套会不断完善
对于“步道沿线建小微雨亭”的建议,杨浦滨江步道的常客张女士认为很有必要,“上海雨水很多的,说来就来”。
“有时候下那么大的雨,打伞根本没有用,身上都湿透了,找了好久才能找到一个躲雨的地方。”市民赵女士认为,健身步道与街区不同,没法随时躲进商铺,如果就近没有遮风挡雨的建筑,一旦下雨,体验会很差。她建议,在成本允许的情况下,适量增加遮雨设施的密度。
“这段路只有一个跑者驿站可以避一避雨,确实有些不方便。”在杨浦滨江步道,一位阿姨的话引起旁边躲雨市民的附和,“上次我带小孙子来江边散步,突然下阵雨,躲都没处躲,我们又跑不动,只能淋雨。”
不过也有不少市民看法不一。在徐汇滨江绿地跑步的市民卢先生认为:“现在资讯获取途径多,可以查好天气预报再出门锻炼。”有市民则认为,跑步需要开阔的场地,没有雨亭也可以接受,偶尔淋淋雨,也是在锻炼自己意志力。
“步道沿线建小微雨亭”有没有可行性?为此,记者采访了相关的规划建设、维护管理部门。
浦东新区绿化管理事务中心的工作人员表示,作为城市“会客厅”,滨江区域的公共空间对建筑样式、布局的管理还是比较严格的。“单单为了躲雨是不难的,但还要兼顾与周边环境的协调。从贯通开放到现在,我们已经采纳了很多老百姓的意见,对滨江步道好的建议,我们会采纳。”他介绍,目前东岸滨江步道本着“先贯通,再提升”的思路,已增加了不少配套设施。自2018年底开始,沿线陆续建成了22座望江驿,还有3座望江亭,此外沿线56间公共卫生间也能避雨。
针对市民反映的一些建筑设计成镂空格栅状无法避雨的情况,东岸集团一位曾负责规划设计的工作人员解释,其设计初衷是紫藤花架,需要几年的生长才能看出效果。花架并非用于遮雨,所以不会封顶。且如果有顶,由于高度太高,养护工人很难爬上去进行日常的养护。
这名工作人员还告诉记者,整个公共空间的方案经评审满足规范要求,市民之所以觉得可供避雨的设施少,原因之一是贯通工程还在验收阶段,并没有收尾,很多配套建筑设施没有开放。等到全部开放后,在一些区段,每200米左右就有可供避雨的建筑设施。在公共空间新增小微雨亭等建筑,由于涉及占用绿地指标,实施起来需要慎重。此外,从徐浦大桥至浦江镇1.8公里滨江步道正在开展前期的设计规划,会考虑市民的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