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闭隔离并不可怕,在上海,有白大褂的守护就是安心。”
8月19日,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汾阳院区闭环排查完毕解封。患者刘女士(化名)历经不长不短的“闭环两日”,将整个过程记录在手机,自昨天起,这段文字在朋友圈刷了屏朋友圈。
意外的巧合+暖心的服务+上海的秩序,闭环中的管理精准不失温度,犹如潺潺暖流,在抗疫特殊时期暖了病家心。解放日报·上观新闻记者经患者本人同意,在此刊登全文——
七月的一次偶然,发现我得在五官科医院做个小手术。掐指一算,8月17到8月19号正合适,前前后后啥都不耽误。但千算万算,没算到8月17号晚上,松江中心医院有一例新冠确诊,并关联到了五官科医院的三家分院。于是,造就了我这次“深入新闻中心,前线第一手资料的时事报道”。
8月18一早,我在院内做好了所有的术前准备。先生也如约奔赴医院。突然先生微信我,门口告示全院停诊,拉起警戒线,不让进人了……
10:00接通知,在院所有的医务人员、患者,以及当日没有进院上班的本院区职工全部召回,在院区进行第一次核酸。我的病房在六楼,核酸后,回房开着窗,望着紧贴着的一栋栋的医院楼,一整天安静得只听得到知了叫,走廊里也静悄悄没有人员走动。
到晚上6点,第一轮核酸结果出来了,全部阴性!但警报并没有解除,整个园区的医务人员,患者不得离院,必须全部就地过夜。我依然开着窗听着窗外的动静,安安静静。那么多人,那么突然的决定,小小的院区,听不到任何喧哗和吵闹声,甚至连大声打电话都没有。我刷着手机,喝着热巧克力,度过这忐忑的长夜。
清晨5点多,护士推门进来,说进行全院第二轮核酸,手机预约,会议室门口,左手扫码,右手拿管子,进去测核酸,井然有序。偶尔听到几个护士间的交谈,说根本睡不着,都是吃了半颗安眠药,勉强让自己睡了一会儿。
想想也是,一个小小的护士台,平时奔波于各个病房和走廊,现在却都要挤在一起过夜,估计也就只有椅子上打个盹,其他门诊急诊医务人员,患者,这个夜都是怎么度过的?想想都太辛苦,但没有听到一声抱怨!核酸之后,医务人员进病房慰问,然后又是一整天漫长安静的等待。
下午4:30被告知第二轮核酸全员阴性,警报解除。可以叫外卖了。接着,手术,出院……一个个方案,一步步逐个恢复。因为有些特殊情况,在和我商讨之后,我的手术另外择日。
7:20通知我今晚可以出院。医院会给所有今晚离院的患者叫好出租车护送上车。由护士和阿姨护送下楼,看到大众出租车像一条长龙缓缓进入园区,保安记录着每一位的目的地和车牌号,护工或护士护送着每一位病患上车。如果乘坐轨道交通的人们排着队离院,也由志愿者护送。
市中心的医院都很小,这么多车,这么多人,没有一丝不和谐的声音,大家都安安静静按照章程离院。医院外面依然交通管制,保安交警维持次序,没有争先恐后,插队,或你挤我推……
真的很感动,不管怎么样,一个晚上我在病房里舒舒服服,有一张床睡着,医务人员实在很辛苦。他们没有抱怨,反过来安慰每一个患者,一切都是那么井然有序。这个应急能力和应对措施的高效,应该让更多人知道。
上海的素质,上海的速度,上海的严苛,还有上海的医务人员,不得不赞亲身经历之后,满满的感动,也藏不住身在上海的“傲娇”!这一切造就了我们在疫情下,在这座城的安心。最后衷心祝福:医师节快乐!
这份患者记录,瞬间在朋友圈乃至网络空间掀起一股暖流。网友阿俐留言,“看哭了,为上海骄傲,向所有医护人员深深鞠一躬。”网友小兰留言,“向工作在一线的医护人员致敬,有你们的辛勤付出和坚守,我们才能平安。”网友秋萍说,“心安来自这座城市的速度和精准,温暖来自医护的责任与付出。为上海点赞!”
19日当晚解封
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院长周行涛教授看到这则消息告诉记者,“作为医院管理者,心中充满感恩,感恩这么好的善良体谅的患者。”记者同时获悉,汾阳路、宝庆路院区闭环管理两日期间共预约1.7万余人,目前预约患者正稳妥有序安排门诊服务。
上海市卫生健康委主任邬惊雷在昨日新闻发布会上同时提醒市民:近日因排查工作需要,本市相关医疗机构暂时停诊,这是医疗安全必需,也是对市民健康安全负责,恳请市民理解、支持、配合。一旦排查结果无异常,医疗机构将及时恢复正常医疗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