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海资讯
首页 > 国内资讯 > 上海新闻

中央网信办明确整治饭圈乱象具体措施 晨报上海会客厅请专家点评

时间:2021-08-28

“上海会客厅”直播现场  /晨报记者  严峻嵘

最近一段时间,热搜上的艺人们或因言辞不当道歉,或因触犯道德和法律底线被抨击和抵制,粉丝群体存在感也不低,为了给自家艺人争番位或是换搭档,在网络上多次极端发声。

昨天,中央网信办官方微信“网信中国”发布通知,再一次明确“清朗·‘饭圈’乱象整治”专项行动的具体措施,规范粉丝追星。多家艺人经纪公司也倡议理智追星,集体签署倡议书。

关于偶像塌房和饭圈文化的话题持续被热议。对此,晨报《上海会客厅》邀请文化评论人、荆棘鸟书会会长干启明,影评人马圣楠、文艺人士曹臖,一起探讨什么才是真正的偶像等相关话题。

饭圈不正之风席卷内娱

德国社会学家尼韦说:人是悬挂在自己编织的意义之网上的动物。人们为偶像明星赋予自己的想象,追星才容易变得盲目和疯狂。

在干启明看来,明星在逐渐被符号化之后,盲目的顶礼膜拜就容易对社会造成危害,因为这样的文化思维是固化的,是容易被商业激发、利用和操作的。

饭圈长久以来为盲目追星进行的集资、做数据、攀比互撕、试图参与艺人的工作决策、引发舆论混战以及私生活的偷拍、跟踪等侵犯他人隐私的行为,无一不令人谈之色变,甚至在艺人自身不断发声抵制这些疯狂行为之后,粉丝仍变本加厉,导致网络环境乌烟瘴气。

如今的饭圈文化,已经不再“圈地自萌”,不正之风席卷了整个内娱。而部分偶像也并没有规范自己的言行,甚至触碰法律底线,这是坚决不能接受的。

干启明认为,“许多人也正是在偶像塌房的时候才学会看人不仅看表面,或许他们的塌房正在教会我们要理智看待偶像。”

走进大众视野需行正道

当我们谈论偶像,到底在谈论什么?影评人马圣楠在直播中向观众简单追溯了两个词,“偶像”与“明星”。

前者来自用泥、木头雕塑出来的人像,或受人祭拜或为人迷恋。本质上不是一个具体的存在,而更多是一种符号。后者来自于好莱坞时期的“明星制度”,其本质就是为了创造出受人欢迎的娱乐产品。

今天的语境下,偶像的涌现比明星更为简单,从原来的“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简化为“N个月养成”,他们的专业水准有多少?

带着光环的公众人物,首先应当符合一个大的演艺行业从业的标准,将“德艺双馨”以德为先的概念融入自己整个成长路径。

因为,公众人物由于获得了更多的关注,其影响力客观上不容忽视。这就意味着,不仅为了社会也为了其自身的长期发展,守住艺德,踏踏实实做人是底线。而在如今的社会环境中,各行各业涌现出大量青年骨干,他们都有敬业的态度。

作为演艺行业的从业者又有什么理由不这样要求自己呢?

在马圣楠看来,明星走进大众视野,走上演艺道路,有点像一个在马路上开车的新手司机。要保持“安全驾驶”他就需要行正道,遵守各项交通法规。

文娱有责任提升大众审美

有机会从事儿童教育的艺术从业者曹珺在直播中也分享了她的独到见解:明星由于其粉丝数量庞大,从而拥有了更大的社会影响力。他们可以借由这股力量,将自己的审美、自己的生活方式分享出来,形成多元化的社会风尚,某种程度上,他们可以影响一段时间内的大众审美。

文娱行业的从业者,应该拥有同样的觉悟:尊重每一份作品,引领大众审美向更高质量发展。

观众看到的作品,很多时候都是一个团队的智慧结晶。每一位行业从业者,都应该在自己的环节内认真把关,让大众可以看到真正高质量的作品,提高大众审美,让内娱也积极地竞争起来,人人都追求业务上的精进,而非金钱、名气、番位上的锱铢必较。

娱乐圈并非如人们以为的没有门槛,如果在其位却不爱惜羽毛、违规违法,不管曾有多少粉丝,不管曾获得多少关注,都会受到抵制甚至法律的制裁。

这场风暴还在进行中,我们也将持续关注诸多事件的最新进展。风暴过后,希望还公众一片天朗气清。

  • 上一篇:好吃又亲民的“鲜肉月饼” ——“芈庆铺子”
  • 下一篇:上海8例境外输入性确诊病例昨日治愈出院 有排查不代表有确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