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上海一些公园绿地里出现了一批令人尊敬的“员工”,只要条件允许,它们可以在地上不休不眠地工作。
夜色已深,但上海植物园二号门绿萝榭旁的树荫下,一位刚入职的“园艺师”还在工作。
它是上海植物园新引进的割草机器人,负责二号门区域的部分草坪。事先设定好程序,它会自动按时完成修剪草叶、充电等操作。操作员也可以通过手机软件,远程实时操控其开展工作。
“充电一次可以管5000平方米的草坪,续航能力不错。”上海植物园的草坪养护员告诉记者,割草机器人的另一大优势是可以在夜间工作,一定程度上降低了精养草坪对人工的消耗,也避免白天修剪与游客需求的冲突。
据介绍,上海植物园月均要修剪至少两次草坪,高频率下如何兼顾修剪效率、避免打扰游客,以前一直是让园方比较头疼的问题。
和早期开发的一些割草机器人相比,上海植物园这名新“员工”的环保性能更好。一方面,噪音很小,在寂静的夜晚工作,不会打扰周边。另一方面,其修剪的草叶比较短小,可直接落入草坪,腐烂成为肥料,省去了过去清理、收集残草的环节。
此外,新的割草机器人还有较好的防水和爬坡功能,应付缓坡时如履平地,让它可以胜任更多复杂环境下的割草工作。即使不小心翻身了或离地了,3秒后会“呼救”(发出警报),叫来工作人员及时处置。
园方表示,如果这名新“员工”顺利度过试用期,后期还将根据实际情况扩大割草机器人的应用范围。
在浦东豆香园的地面上,最近也多出一台绿色的机器人,无需人工干预,它每天会自动清扫公园内的道路和广场处的树叶、烟头、纸屑等干垃圾。
尤其在夏季高温和冬季低温的时候,“小豆子”的出现让环卫师傅有了喘息的时间。因为过于能干,清道员们给了它一个爱称——“小豆子”。
令人惊喜的是,“小豆子”还会学习和进步。它能感知周边物体的远近深浅,根据实时感知的环境信息,结合高精度地图,预测周边事物和行人的行为和意图,自主制定合理的清扫路线。
在一个地方待久了,“小豆子”还会“复习”历史清扫路径,挑出“最优解”,再根据具体情况不断调整优化方案,从而加快清扫路线的规划效率。
未来,更多的新“员工”和“小豆子”将出现在上海的公园绿地、大街小巷。记者从上海市绿化市容局获悉,推动市容服务保障队伍规范化和现代化,以智慧化应用推进精细化管理,构建“智慧绿化市容”体系,是大势所趋,也是现实所需。
数据显示,2020年,上海道路机械化清扫率已达到92%。根据《上海市生态空间建设和市容环境优化“十四五”规划》,“十四五”末,上海道路机械化清扫率要达到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