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来,金山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进田园综合体建设,打造特色乡村文化名片,乡村环境明显改善,乡村活力明显增强。一幅悠长的民生画卷,在金山徐徐展开。
风景如画的“美丽家园”
近期,朱泾镇“花开海上”生态园40万株地肤亮相,与景区内的格桑花、向日葵共同绘就出一幅秋日缤纷图。当地村民表示:“居住在花海中,我们的生活像蜜一样甜。”
2016年10月,“花开海上”生态园一期项目开园,凭借高颜值一炮走红,成为上海乃至长三角游客竞相打卡之地。建设“花开海上”生态园5年来,朱泾镇待泾村也从一个距离镇中心最远、经济最薄弱的农业村,摇身变成了“小镇第一村”。此外,待泾村还在全市率先实践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使用权作价入股,与国有土地同权同价,造就拥有租金、股金、薪金、现金、保障金的“五金”农民。
除了以花为媒,金山还以水为脉。在廊下镇与浙江平湖边界,伫立着一座分隔沪浙的古朴石桥——山塘桥。桥北是金山廊下,桥南是平湖广陈,两边的村因桥得名,都叫山塘村。廊下与广陈地域相连、水域相通。
地处金山现代农业园区和廊下郊野公园核心区域的山塘村,在营造绿色发展环境的同时,积极加强与毗邻区域的联动,为长三角高质量一体化发展融入了盈盈绿意。2019年,金山区还与浙江平湖市和嘉善县建立联动治水机制,在廊下镇山塘村建立“金平嘉水事议事堂”,推进水务“三地事、三地议、三地理”。
村庄漂不漂亮,最基础也是最直观的,就是人居环境是否干净、整洁、有序。2018年至2020年,区农业农村委开展了农村人居环境三年整治行动,重点围绕宅前屋后乱堆乱放、乱搭乱建等进行集中整治。据介绍,2035年,全区124个村将保留94个,撤并30个。基于此,区农业农村委集中资源建设了一批高标准的示范村。全区成功创建19个市级美丽乡村示范村,成功创建9个乡村振兴示范村,基本实现一镇一示范村。
金山乡村的品牌影响力也在全国逐渐扩大:山塘村、待泾村、中洪村获评第二批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待泾村、新义村、水库村获评全国文明村;颜圩村获评“国家森林乡村”;勇敢村等6个村获评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
不久前,金山区又制定了《金山区农村人居环境优化工程实施方案》和《2021年度金山区农村人居环境优化工程任务清单》,共七大类43项工作,目前正稳步推进。全区累计5.59万农户积极参与“美丽乡村——幸福家园”示范创建。
截至8月底,8项市级重点任务如期进行;农村危旧房改造计划完成50户,目前在准备施工阶段;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完成3100户。
共建共享的“幸福乐园”
在吕巷镇和平村,“和平里”农民集中居住点的样板房不仅融合了现代风的装修元素,还运用了“空中村落”的设计理念,让村民不用下楼就可在整个社区走亲访友,整个社区实现层层有绿地,户户有地种,保留农村底色,留住“乡愁”。
目前,全区农民相对集中居住签约工作推进顺利,上楼安置点均已开工,平移集中点宅基地建设主体结构基本完成。2019年完成1887户签约,2020年完成1800户签约,2021年计划完成1800户的签约目标。
变化的不仅是居住环境,农民的身份也有了转变,成为了新型职业农民。作为全国五家新型职业农民激励计划试点区之一,金山区专门拿出财政资金,对新型职业农民给予社保缴纳补贴。若想提高学历,还有学费全额补贴。金山区每年都会制定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方案,真正让农民成为有吸引力的职业。此外,金山区积极开展新一轮农村综合帮扶,投资12.65亿元,建设5个“造血”机制项目。
据统计,全区累计培育新型职业农民3768名,通过认定3113名,农业人员持证率达81.6%。截至去年底,全区共培育家庭农场882户,注册农民专业合作社1252家,区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23家。培育市级示范家庭农场17家;市级以上农民合作社示范社34家,其中国家级9家;市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11家,其中国家级2家。上海联中食用菌专业合作社理事长陈林根获评全国劳模。
近年来,金山区农村基层治理也富有成效。全区121个村实现书记、主任“一肩挑”,比例达97.6%。金山入选首批全国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区,护塘村获评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