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之下,文化活动顺势搬到线上继续进行。“盛世芳华——上海博物馆受赠文物展”于3月9日开幕,但因疫情防控要求,展览开幕不久上博就临时闭馆了,导致很多感兴趣的观众无法亲临观看。为此,上博携手上海广播电视台看看新闻knews推出“盛世芳华——云赏上海博物馆受赠文物展”特别节目。
在节目中,上海博物馆馆长杨志刚亲自为观众导赏,讲述文物故事、文物捐赠者的动人事迹,并且透露,上博70 年来已经举办过33场捐赠展,而在未来上博东馆的开幕展中,也将会有一场捐赠展。
“盛世芳华”展的线上导赏
杨志刚馆长表示,上博在最近一年之内,连续举办了“鼎盛千秋”、“高山景行”和“盛世芳华”三个捐赠展,展品都经过专家们反复挑选。杨馆长表示,上海博物馆是国内受赠文物数量最多、受赠文物门类最多、捐赠者人数最多、受赠文物级别最高的博物馆。据统计,上博历年来接受的捐赠文物多达8.8万件,其中有3.3万件列入珍贵文物,占全部馆藏珍贵文物的23.6%。
在导赏过程中,杨志刚馆长为观众特别讲述了重点展品及其捐赠者的故事。
南宋张即之《楷书待漏记卷》。张即之在南宋被称为“楷书第一”,他的书风吸收了众家之长。捐赠者刘靖基先生长期生活在上海,他的旧居就在武康路上。
北宋王安石《行书楞严经旨要卷》。王安石的书法极为难得,后面的题跋同样难得,有南宋牟献之、元王蒙、明项元汴等人的题跋。因为展厅条件所限,这件长卷无法全部展开,杨志刚馆长表示,有了上博东馆以后,我们展厅条件具备了,就能完全打开这样的文物长卷。
商鞅戟。正反两面共刻有10个字,“十三年,大良造鞅之造戟”。通过青铜器上的铭文,我们可以知道它的主人是谁,什么年代造的。捐赠者是近现代著名律师、大中华火柴公司董事长徐士浩先生。
商代晚期牛胛骨刻辞。牛胛骨上刻有甲骨文,就是当时人占卜的卜辞。古人对自然规律了解很有限,经常要占卜,就是在牛骨上钻一个洞,看它的裂纹状况,以得出占卜的结果。该文物由邓雅女士捐赠。
小臣单觯。这是西周成王时期的青铜器,由李荫轩、邱辉夫妇捐赠。李荫轩是安徽人,李鸿章的后代,邱辉是浙江南浔人,而南浔富豪在收藏上的成就很大,出了很多著名的大藏家。
文彭“七十二峰深处”牙章。文彭是文徵明之子,在江南,往往通过家族来传承文化艺术,这说明家风很重要,收藏行为,往往有家庭的影响。该文物由纺织实业家、收藏家华笃安及夫人毛明芬捐赠。
张希黄留青楼阁山水竹笔筒。竹子是江南特产,而上海嘉定是竹刻重镇。竹刻留青,也叫“皮雕”,是利用竹皮和竹肉在色彩与肌理上的差异,通过雕刻形成微微高起的花纹并分出深浅层次。该文物由上海文史馆馆员、收藏家陈器成捐赠。
沈周《临戴文进谢安东山图轴》。这件藏品是著名藏家翁万戈先生在百岁寿辰时捐赠给上博的,上博当时举办了一个翁万戈先生文物捐赠展。这件沈周作品是把南北方的画风结合在一起,画风极为特别。翁万戈先生对上博的收藏体系十分熟悉,知道上海缺这样的藏品。2019年,杨志刚馆长特意去美国波士顿看望翁万戈先生,向他报告捐赠展的成功举办。
明万历景德镇窑黄地三彩双龙纹瓷凳、周文枢犀角雕赤壁图杯。瓷凳由著名古董商仇炎之先生捐赠,犀角杯由其子仇大雄捐赠,父子俩在不同时期捐赠的文物同场展出,意义非凡。
仇大雄先生定居在瑞士,他的犀角器文物捐给上博时,鉴于犀角的特殊性,上博方面当时还专程去海关进行了一番说明,这也为此后的捐赠、交流展览开了先河。
仇大雄先生也是一位当代艺术家,他在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举办个人作品展时,跟上博商量,借展了几件文物,和当代艺术一起展出,场面相当震撼。
南宋“御府图书”牙章。“御府”是南宋皇家图书文玩的收藏机构,“御府图书”牙章等于是南宋皇家图书馆的官印。捐赠者方去疾先生曾任中国书法家协会副主席、西泠印社副社长,跟上博的一些专家也有师承关系。
清康熙景德镇窑青花如意花卉纹熏炉。捐赠者倪汉克是荷兰商界精英,也在上海从事贸易,他曾多次向上博捐赠文物,是首位因文物捐赠获得中国永久居留资格的外国人。倪汉克的收藏也是家族传承,他祖母家里就到处摆着文物艺术品,很多中国青花瓷被收藏在一个大橱柜里。后来,倪汉克连瓷器带橱柜一起捐赠给了上博。在上博举办的倪汉克捐赠文物展上,他表示,能在上博看到他祖母家的收藏摆设,感到非常高兴。
剔犀云纹盖盒。这是汉代至三国的漆器,这件文物告诉我们,漆器的故乡在中国。漆器是时间的艺术,要一遍一遍地刷上去,每一遍漆上完之后都需要阴干,不能急,最后再雕刻,因此,漆器工艺非常复杂。此件漆器由爱国华人文物收藏家、学者李汝宽之子李经泽捐赠给上博,成为研究中国古代漆器的重要实物。前几年,上博举办了中国古代漆器展,让观众感到视觉震撼的同时,了解到漆器的故乡原来是我们中国。
丝路古国钱币。捐赠者是杜维善、谭端言夫妇,历年来,夫妇俩向上博捐赠了古代钱币以及相关研究资料等总计4000多件。由于他们的捐赠,上博在丝路古国钱币方面的藏品规模在全国独一无二。上博还期待杜维善夫妇能捐赠他们手上的一批海上丝路古国钱币,遗憾的是,杜维善先生于两年前去世了,他太太想方设法把这批海丝古国钱币托人带到上海,终于完成了先生的遗愿。
杨志刚馆长表示,待疫情好转,上博将举办相关的捐赠仪式和展览。杜维善先生还是上博的研究员,他十分看重这个身份,在他书房里,书桌背后就挂着一张上博颁发的研究员证书。
1909年广东沙面万国宝通银行一元纸币。从现存的纸币看,只有广东沙面仍使用万国宝通银行的行名,在其他地方都叫花旗银行。图案中有东西两个半球,上面是雄鹰在飞,寓意金融好比是连接东西方的一头雄鹰。捐赠者吴筹中是中国著名纸币收藏研究专家,其孙女目前也在上博从事钱币研究。
明代黄花梨四出头官帽椅。黄花梨官帽椅的材质和工艺极其精良,造型极富韵律美,据坐过的人说,感觉非常舒服,很符合人体工程学原理。此椅由庄贵仑代表庄氏家族捐赠。庄贵仑是香港实业家、著名收藏家,庄氏家族三代人都跟上博有交集。庄贵仑曾于1998年将79件明清家具精品捐赠给当时刚落成不久的上博新馆,这批中国古典家具的代表性实物大大丰富了上博木制家具收藏,因此,上博家具馆便以庄贵仑的父亲庄志宸、叔叔庄志刚命名。庄贵仑先生的儿子庄严仪2021年也向上博捐赠了旧藏清代黄花梨木大插屏一对,完成了其父的遗愿。透过藏品,我们可以读到三代文物捐赠者的感人故事。
春秋早期子仲姜盘。它代表了中国古代青铜器达到的高超工艺水平,盘中所有立体动物都可以360度转动。透过CT扫描,发现盘的中间有柱子,还带有榫卯结构。子仲姜盘反映了当时人的生活习俗和礼仪。该文物由叶肇夫先生从海外重金购回,并捐赠给上博。
春秋晚期吴王夫差盉。盉的镂空提梁采用失蜡法浇铸而成,盖以及器上纹饰运用印模技术,体现了当时吴越地区的铸铜工艺水平。当今琉璃工房在进行琉璃创作时,也从古代失蜡法铸造技术中汲取了灵感。
吴王夫差盉的捐赠人是香港实业家、慈善家何鸿章。吴王夫差盉是网红文物,希望向上博借展的博物馆很多,但由于吴王夫差盉是上博常设展上的文物,所以轻易不出上博。
杨志刚馆长表示,博物馆就是要把中国的故事讲好,把历史讲清楚,复原历史,形象地展示历史,让大家获得文化自信。我们是充满感情来办“盛世芳华”这样的捐赠展,通过展览,透露出我们对捐赠者的感恩和对文博事业的信心。
杨志刚馆长说,现在观众的要求很高,他们不但要看文物,还要尽可能多的了解文物背后的故事。上博有一批专业研究人员,能把文物的故事讲好,办出非常棒的展览,捐赠人的捐赠行为会有多方面考量,办展和研究水平,也是捐赠人的一个重要考量。
“盛世芳华”这样的捐赠展今后上博还会不断办下去,杨志刚馆长透露,未来上博东馆的开幕展中,就会有一场捐赠展,展品中包括网红国宝缂丝《莲塘乳鸭图》,由于它是丝织品,非常脆弱,对展厅要求极高,上博会做到最大程度的精细化,展期预计只有一到两个星期。
《莲塘乳鸭图》局部
杨志刚馆长说,“盛世芳华”展览刚开幕没几个小时,上博就因为疫情防控要求临时闭馆了,希望能早日恢复正常,观众可以亲自到现场来看看。2年前,疫情爆发不久,中国博物馆人就喊出了“闭馆不闭展”的口号,我们办了线上展览、讲座和导赏等等,作为公共文化机构,我们要在疫情之下继续发挥公共文化的服务功能。
杨志刚馆长还透露,除了“盛世芳华”展,今年上博还将有两个新展,一个是“何以中国”系列的“河南夏商周三代文明展”,希望未来五年时间,能打造一个用考古成果讲故事的“何以中国”系列;还有一个是因为疫情而一拖再拖的希腊油画展,是与希腊文化部合作的,虽然在疫情下办国际交流展面临的困难和不确定因素太多,但我们会锲而不舍地进行对接,争取把展览办出来。
来源:周到上海 作者:詹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