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上海网月3月3日电(记者 陈静) 上海音乐厅民乐室内乐品牌“玲珑国乐”满周岁。多位业界资深人士日前汇聚一堂,畅谈民乐室内乐发展。
“玲珑国乐”是上海音乐厅从2015-16音乐季起推出的民乐类品牌项目,旨在传承传统文化,推广民族音乐。第一季系列音乐会由上海音乐厅与上海民族乐器一厂联合制作,上海馨忆民族室内乐团演出。从2015年10月起,在上海音乐厅小厅“音乐立方”共出演12场室内乐音乐会和1场大厅精选音乐会。
尽七窍玲珑,兴五音国乐。“玲珑国乐”系列音乐会将中国传统民乐崇尚的雅致氛围、乐器的独特音色发挥了出来,每月第一个周日下午2点,在音乐厅“音乐立方”小厅内,以一把二胡、一支竹笛、一张古筝等,或两三合奏,或精致独奏,展现小而美的雅致民乐空间。乐器虽“玲珑”,能力却非凡,不同于单纯的民乐演出,“玲珑国乐”以精致玲珑的形式,时尚青春的概念,寓教于乐的互动,重塑民乐。
步入“玲珑国乐”音乐会,观众宛如进入了一个小型“民乐博物馆”。演出前,“音乐立方”小厅区域内,观众即可发现传统民乐乐器的展示、乐器的制作,亲身参与其中,可玩,可学。例如“花样年华”二胡、琵琶及结构分解版、老红木限量版流水式二胡和中阮、古筝小部件现场制作等;音乐会的内容设置上,结合中国传统民乐器擅长独奏、合奏的音色特点,每一场都精心挑选两三乐器展开,如“两根弦的奇迹”聚焦胡琴主题,“何以笙箫默”则带观众领略中国传统吹管乐的魅力……为符合现代观众的赏乐习惯,音乐会的曲目每场设置“彩蛋”,运用时尚元素,改编当下热点;同时,每场音乐会并不仅仅是乐器表演,更会在音乐会中穿插关于乐器及乐曲的相关背景介绍。在音乐会结束后,艺术家与观众进行演后谈,交流乐器知识及民乐学习等问题。
第一季“玲珑国乐”音乐会观众人次3754位,其中31-35岁观众占25%,36-40岁观众占19%,20岁以下观众占18%,26-30岁观众占12%。12场音乐会共演奏曲目134首,演出形式满意度达100%,曲目安排满意度为97.06%。同时,2016年11月25日,“玲珑国乐”在上海音乐厅大厅演出,把12场小厅演出的精华集中呈现给观众,上座率8成,获得了观众的支持与好评。
1日,创立一周年交流会举行。现场,上海音乐厅副总经理方靓,上海民族乐器一厂副厂长周力、办公室主任巩玲;专家及媒体代表上海市政府参事、著名文艺评论家毛时安,资深媒体人杨建国,上海音乐学院博士、民乐室内乐研究学者张晓东;演出团体上海馨忆民族室内乐团代表行政总监戴德岳、副团长朱宇虹、二胡演奏家李志卿、笙演奏家张梦;观众代表萧萧、彭怡芳、林艳菲等齐聚一堂,畅谈“玲珑国乐”品牌给予剧院、艺术家、观众带来的现实意义以及合作模式的启示,并提出了传统民乐在当下普及的思路及建议。
上海音乐厅方面表示,因为作为一个固定的演出品牌项目,《玲珑国乐》每月一期,每期有一个主题,在我们音乐厅小厅常驻演出,这样的尝试,对于剧院来说是不常见。第一个合作方馨忆民营乐团,一年来,双方合作的也非常好。
《玲珑国乐》品牌的项目负责人则表示,我们的演出形式,是想把《玲珑国乐》这个品牌项目,打造成赏、玩、学的民约博物馆,将观众全范围体验民乐带来的雅致和乐趣。形式具体的是一把二胡,一支竹笛,一家古筝等,两三合奏,或者精致的独奏,展现小而美的雅致的音乐空间。
上海民族乐器一厂负责人周力表示,民族乐器不是一成不变,老祖宗的东西我们要继承也要发展。我们要以文化为抓手,进行产品营销,将民族乐器不仅是制作,而且跟展示、演艺、教育多方面结合起来,基于这个理念,该厂与上海音乐厅进行合作,打造《玲珑国乐》这个品牌。
周力说,很多消费者可能对我们民族乐器,更多看到的是最后的成品,其实不知道背后的故事,这一点可能是非常吸引人的。我们可以在演出过程当中,还有专业人士进行民乐知识的讲解,让他们知道乐器背后的故事。
戴德岳表示,民间音乐,不会被流失,因为现在所有传统音乐的精髓,已经被保留下来。精髓保留下来以后,我们怎么演?我们每一个人在演奏这种所谓的地域文化,地域音乐,或者是流派音乐,都非常地道。各种东西多元化冲击的时代,如何构建一种新的传统模式,成为应该思考的问题。他认为,应该有个中国化的过程。
参加交流会的观众表示,《玲珑国乐》是有一个普及性的范畴。其实现代网络也很发达,大多数人其实都可以通过网络、视频了解音乐。但是就是进了剧场,这个小厅,感觉到整个舞台的布置。周末的时候可以有这样的节目,让心沉淀下来,体会中国传统之美。我们的妈妈群,很多的声音就是说能不能多一点民乐的东西在我们学校里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