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海资讯
首页 > 国内资讯 > 上海新闻

治河,其实是在“治人”

时间:2017-04-10

整治后的东夏村河道水环境正在悄然发生着变化,碧波荡漾、芳草萋萋的景致让人倍感舒适。(石湖荡镇东夏村供图)

  当东夏村村民谈起沈纪华时,他们的第一句话是这样的:“这个家伙每次进水闸要换两次鞋! 他把水闸搞得比家里还干净。”

  沈纪华是松江区石湖荡镇东夏村的河道保洁员,负责管塘江1850米河道的环境卫生。一个冬日的下午,阳光照亮了水闸屋前的水泥地,老沈收拾完屋子,双肘戴着花袖套,眺望闸外平缓的大河。往下游几公里,这条河将换上一个更加广为人知的名字―――黄浦江。

  水闸上的人

  沈纪华一年365天住在水闸里。水闸是他的岗位,也是他的家。显眼的地方摆着三双鞋子―――一双塑料凉拖、一双棉拖、一双长筒胶鞋。长筒胶鞋是下河作业踩淤泥时穿的。他从外面回到水闸,进泵房换上塑料凉拖,进里间卧室再换上棉拖。屋内瓷砖地面没有一丝湿痕。

  水闸里的生活和普通人家没什么两样。一架双人床,铺着棉被,床头有台TCL牌电视机。“卧室”太大,家具就这几样,显得有些冷清。好在有老婆作伴。一袋子米吃得只剩一半,烧菜用的是电磁炉,火力差强人意,显然不如乡下农家大灶台。

  他每天上午外出巡河,打捞河里的水草和垃圾。天黑后,倘有需要,还得提着电筒把里里外外照看一遍。他有三柄“长枪”―――一件是长杆的捞网;一件是长杆的镰刀,用来割水下的杂草;还有一把细长的塑料扫帚,水闸屋顶太高,容易积灰、生蜘蛛网,就用它来打扫。

  河长巧点兵

  陶力峰是东夏村党总支书记,石湖荡镇的二级河长。自从保洁员实施属地化管理后,他成了沈纪华的直接上级。东夏村一共有6名河道保洁员,陶力峰能扳着手指一一叫出他们的名字。其中,沈纪华算是最让人放心的老河工。

  挑选河道保洁员,要本乡本土、老实本分、勤劳肯干。日复一日重复劳动,那些心猿意马的人是不能胜任的。还有一条,一定程度上向家庭经济困难的村民倾斜。一方面照顾了他们的生计,另一方面也使他们更加珍惜这份工作。比如说沈纪华吧。老沈今年60岁,从前因胃病动过手术,至今仍需服药。家里的田地已经流转给村里的家庭农场。膝下独子离开村子奔松江城去了,他无需顾家,又需要一份额外收入,所以就住进了水闸。

  当然,河长的主要职责是监督。除了点好兵、扶上马,还要全程陪护。看望过老沈后,陶力峰来到另一座水闸,水闸通过小路和公路相连,只能堪堪停下一辆汽车。倒车时,稍一滑手,感觉就会掉到垄沟里。水闸外的门锁了,一个黑脸汉子来开门,他叫沈金顺,是目前经验最浅的河工,今年1月才刚上岗。

  陶力峰“揍”了沈金顺一拳。“怎么样啊? 是不是成天待在屋里,我看你脸都变白一些了。我和你说过,多向老法师学习经验! 你看,门前绿化地里有个空的可乐瓶子,不能光顾着水里,岸边的垃圾也要捡啊。”沈金顺不善言辞,“嘿嘿嘿”地笑了。

  河长的烦恼

  石湖荡镇是松江区率先完成河道整治阶段任务的地区之一。不过,作为河长的陶力峰并没有因此感到轻松。有着塌陷风险、需要加固的泥岸,需要长期养护的河岸绿化,待清拆的饲养禽畜的建筑,在他眼里,都意味着钱,钱,钱。

  东夏村的很多河道名曰“市河”。从前,这里因河运市集而繁荣。现在,这里是典型的浦南地区纯农业村、水源保护区。除了像沈纪华这样的留守老人,年轻人大多选择外出打工。前些日子,考虑到水环境达标,村里清退了一家生产化学香料制剂的工厂,这也意味着本村能提供的就业岗位又减少了。

  村里的田地交给家庭农场耕作,很多村民的地都流转出去了。这也是把河道保洁员、道路保洁员等工作岗位交给本乡本土人的原因之一。再者,他们熟悉乡土环境,什么时候应该开关水闸、怎样防止外河污染流入闸内,他们经验丰富。

  陶力峰感慨,传统的生产循环被打破了。以前田头的杂草丢到猪圈做青饲料,大部分不进河,现在哪家农场还用青饲料?所以垃圾多了。还有,现在禁止焚烧秸秆,便又多出了一份垃圾。治河其实是在“治人”。要保障河水长清,长远来看,还得努力让村民养成爱护环境的新习惯。(文汇报记者 沈竹士)

  • 上一篇:轨交崇明线:浦东金桥直抵陈家镇
  • 下一篇:价格洼地逐渐被发现 上海金山区三地块今集体“出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