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海资讯
首页 > 国内资讯 > 上海新闻

松江仓城改造:“上海之根”魂要留住

时间:2017-04-10

原来住着36户人家的杜氏雕花楼,经过修缮后如今免费对公众开放参观。均新闻晨报记者 殷立勤

杜氏雕花楼内的课堂

杜氏雕花楼内的中医馆

  在上海近期已经公布的44处历史风貌区中,松江仓城名列其中,杜氏雕花楼、徐氏当铺、费骅宅……古建筑聚集成片,而风格不一的居民区却也因此显得突兀。一面是对历史风貌的保护,一面是原住民的保障需求,面对那些被岁月侵蚀的面目全非的旧建筑,拆除、修缮、重建或许是对风貌区最好的保护方式。

  流经松江老城市河缓缓流淌,穿过大仓桥,流过秀南街,河岸上的老房子拥挤在一起,对门与对门之间不超过4米。沿着这处窄街行走,黄阿姨将自己的脚步放得越来越慢,松江仓城的每一寸土地都曾印刻着自己过去三十多年的记忆,“我也舍不得,可是人一定要搬出去,这里才能修啊!”

  改造前的回忆

  旧房承载了大半生的记忆

  现在走进松江区中山西路368号,徐氏当铺早已成为了一片待建区域,砖瓦、泥土、钢筋……让前进的道路变得颇为崎岖,黄阿姨独自一人走在前头,自顾自介绍着自己的老宅:“这里是以前上厕所的地方”、“我家以前就是这个位置”、“这边的房子都没了”……

  黄阿姨告诉记者,在几十年前,徐氏当铺里面有4栋楼房,后来拆了一栋,最初刚和家人搬进来时,徐氏当铺的中央有一个空荡荡的大院子,“那时候房子很小,看院子很大,我们就自己在里面又搭了一些面积。”

  除了住房面积小,在当铺住着的这些年,简陋的设备条件也带来了诸多不便。“你看到那边的厕所了嘛?几户人家就公用外面那一个厕所。”她始终记得,在几年的一个冬天,早上起床便需清理前一天晚上使用的痰盂,在倾倒过程中狠狠摔了一跤,“这里,当时都摔断了。”黄阿姨指指自己的腰部右侧,轻轻皱了皱眉,“如果房子里面铺设了管道和化粪池,我们就可以自己装设备。”由于房屋内部基础设施的不完备,没有天然气,就连烧水都需要使用煤球炉。和所有的老旧住宅一样,徐氏当铺在历经多年后终于不堪重负了,用黄阿姨的话来说,“连房屋顶的水泥也会掉落。”可即便是这样的老旧房屋,却因为是黄阿姨唯一的栖息地,承载了她大半生的记忆而变得分外珍贵。

  黄阿姨现在已离开了徐氏当铺的老宅,但是故地重游时依然是满满的回忆。

  黄阿姨告诉记者,以前住在老宅的时候,每天一早她便会骑着自行车前往不远处的秀野桥菜场买菜,作为松江永丰街道的“三秀桥”之一,秀野桥是菜场是当地的人气所在地之一。“如果有时候需要买点酱油或者醋之类的生活用品,出门就有小店。”如今,中山西路沿街的商铺几乎已经被全部拆除。

  在徐氏当铺的不远处,是著名的秀南街,这条长约一公里左右的街道是现在松江保存较好的老街,最宽处也只不过三四米,有人说,秀南街是老松江人回忆往事的地方。沿着秀南街一路前行,黄阿姨把脚步放得越来越慢,据了解,在经过一系列安置动迁的过程后,秀南街上的居民大部分已经搬离,还剩下10%左右的人口不愿意离开。秀南街在市河的岸边,在黄阿姨的口述中可以看到,以前靠河岸的居民总会慢慢走下石板,在河水里洗衣,再早之前,前来钓鱼的居民也不在少数,“现在都没有什么人了。”

  改造第一步

  安置居民,拆除危旧房屋

  据了解,在松江仓城,因为古建筑与居民区分别建造在一起,甚至大多数古建筑在被修复之前都有居民居住着。从2012年起,永丰街道便对当地居民开始动员,并进行对额外搭建房屋的拆除。

  上海仓城开发建设有限公司副经理张先生告诉记者,在各种改造建设之前,永丰街道的小商贩尤其多。记者在永丰街道的规划图上看到,中山西路周边是密密麻麻的红色标记,“这些红色标记都是需要拆除的地方。”张先生解释道,由于老城区很多房子都是在后期搭建,“这些房子和历史风貌区的原貌都不符,而且属于非文物保护单位,为了完善历史风貌保护区,因此要将其拆除。”而只有将老房子拆除之后,未来的修复工作才能顺利开展。

  永丰街道老城改造办公室常务副主任庄钦说,有的居民不肯走,因为现在居住的房子都是老一辈祖上的房子,“舍不得,要留一个根。”

  另一种原因便是家庭内部矛盾,“我们把动迁的过程叫作危旧房屋解困安置,但是如果居民家庭内部分配不均或者是对政策不满意,都会不肯走。”

  据悉,目前仓城风貌区里共有3100户居民,其中2640户居民已经完成置换工作。

  改造第二步

  对古建筑做到修旧如旧

  现如今,黄阿姨搬进了自己的新家,距离永丰街道却越来越远。在还没有离开永丰街道之前,黄阿姨最爱在空闲之余到处走走,而杜氏雕花楼便是她的必去之处,“我以前在这里参加过很多活动,唱戏剪纸都有。”实际上,在历史风貌保护区的建设过程中,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习基地的杜氏雕花楼可以说是整个拆建过程中成功的典范。庄钦告诉记者,如果现在原先的居民回到自己的老宅,或许会觉得有翻天覆地的变化,“但是每一栋建筑在修复过程中都是以历史建筑的痕迹为样板,尽量将建筑回到最初的样子。”

  这座建造在明朝旧宅基础上的建筑因起原先的房主为杜氏而得此名。张先生告诉记者,原先在杜氏雕花楼居住的居民有30多户,在经过安置、拆迁、修复后才有了现在的“杜氏雕花楼”。走进雕花楼可以看到,在阳光的照射下,房檐上的雕花依然泛着油漆的光亮,“这些都是后期修复的成功,虽然看得出是人工雕出来的,但没有办法。”随着古建筑被多年当做民宅使用的过程中,被破坏程度较大,“我们只能依靠工匠和专家把它进行修复。”除此之外,为了更贴合“非物质文化遗产传习基地”,杜氏雕花楼内被摆上了各式各样的旧物,以营造“传统”的感觉。“皮影戏、剪纸、昆曲、书法……之后会不定期在雕花楼内举行,算是对松江文化的一种传承和弘扬。”

  未来进一步改造

  要宣扬松江传统文化

  在动员居民离开后,将会开始对古建筑进行管理和修缮,而后将文物保护单位以及周边区域进行规划,“我们计划的是,以后需要建设的房子,必须要充分和老建筑融合在一起,同时又要体现松江历史文化,符合风貌区的原貌。”庄钦说道,“未来,仓城历史风貌区的建设不能太商业化,因为仓城很有文化底蕴,文物、历史名人都有。”

  虽然目前永丰街道的人气较低,但庄钦表示,在古建筑修复完成后,会通过宣传松江特色,比如松江的小吃,开始招商,让人气回归。庄钦表示,因为现在很多年轻人都不知道松江的特产有哪些,所以将来可能会将一个区域的功能定位成为松江传统小吃,对泗泾的年糕、张泽的羊肉、松江的红菱进行归拢,“就是为了宣传松江传统的文化,还有松江的昆曲、刺绣等都可以进行重新规划。”

  要恢复古建筑原先的味道,但是也要加入新的松江文化。松江作为上海历史文化的发祥地、作为“上海之根”,有太多值得传承的文化,仓城对松江的影响更是深远,留住这片风貌区便也是留住了“上海之根”的灵魂。(新闻晨报记者 张立)

  • 上一篇:全球无人车在这里排队上路
  • 下一篇:上海延安东路沿线又一“马路菜场”消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