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日前约访崇明文化馆辅导部副主任夏元琦时,他正忙于“2017年上海市崇明区各界人士春节团拜会”,这是年底群文活动的收官之作。对于这位1990年出生的年轻的“老”群文工作者来说,假期比工作日更忙碌。各项群文活动中,夏元琦既是导演,也是亲自上场的舞蹈演员,但他乐在其中,“我原来只是一个舞蹈编导,进崇明文化馆工作后,除了编舞,还演了话剧、小品,甚至上台主持过。群文工作内容丰富,干这行的什么技能都要会,什么表演都要上。”
2012年,夏元琦从上海戏剧学院舞蹈学院编导系毕业,成为崇明文化馆的一员。这位热爱舞蹈的大男孩用自己的舞蹈创作认识崇明,也将崇明飘摇的芦苇、清新的空气、热情的乡村百姓介绍给更多人认识。去年,他创作编排了《芦花谣》,用崇明阿姨的舞蹈表演,讲述海岛风情。“芦花是崇明岛的特色,滩涂上,成群的芦苇丛非常漂亮,风一吹就像柳树摇曳。”风浪中看似柔弱无骨的芦苇荡,实则诠释着不屈不挠的坚守,这是崇明这片土地带给他的感受。他还参演群舞《喜客茶担》,与其他表演者一起角逐第十七届中国文化艺术政府奖“群星奖”。
在夏元琦看来,崇明的乡村生活是舞蹈创作的沃土,他创作编排的群舞《喜逗小情郎》以新农村建设为题材,通过幽默风趣的表演,表现了一群农村阿姨对美好生活的憧憬,作品获2013年“上海之春”群文新人新作展评展演“优秀新作奖”。双人舞《云水间》、群舞《摸鱼郎》在2012、2014年分获相同荣誉; 广场舞作品 《媒婆迎花轿》 则获2014年“上海之春”群文新人新作展评展演“新作奖”。
毕业五年,有的同学在舞团里有声有色,有的同学继续“北漂”“沪漂”,有的同学改行了。成为群文人的一员,夏元琦觉得很幸运,不仅舞蹈专业没有丢,平常能做自己喜欢的工作;还有了更多可以尝试的平台。他与同事一起编排了原创方言话剧《瀛洲村来了新书记》,在剧中扮演一位考上公务员,去新农村当了新书记的外地小伙子。戏里,所有人都说崇明话,只有书记是外地人;戏外,夏元琦来自湖北,也说不上几句上海话。有趣的共鸣,让这位大男孩与当地百姓的“对话”有了更深切的感触。“群文工作使我学习到很多新知识,从舞蹈这个小圈子中走出来,有了许多不一样的体验。”
从初来崇明的人生地不熟,到如今在崇明安家落户,夏元琦说,希望通过舞蹈、戏剧,挖掘出更多崇明特色,创作出更接地气的作品,将崇明的滋味儿搬上舞台,“崇明有许多地方特色浓郁的山歌,2017年,我希望创作出一部有特色的山歌剧,这将是以往从未有过的尝试。”(解放日报记者 张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