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正在全力推进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在这一过程中,不管是中心城区、郊区,还是科创中心核心承载区,都各自担负着不同的职责和定位。市政府发展研究中心联合市政府办公厅,发布的2016年上海区域经济社会形势分析报告显示,在上海建设全球科技创新中心的过程中,全市16个区结合区域特点,探索出一系列科创模式,呈现“百花齐放”的态势。
张江科学城“双自联动”
浦东新区的张江科学城,是上海建设全球科创中心的主战场。2016年,随着超强超短激光装置、活细胞成像平台、软X射线自由电子激光用户装置等项目启动建设,张江科学城的大科学设施集群初显雏形。硬件有了,软件也得跟上来。浦东新区抓住上海自贸区和张江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建设机遇,积极探索“双自联动”模式。
近期启动的张江跨境科创监管服务中心,就是“双自联动”的成果。借助自贸区的便利通关政策,张江把原来设在机场口岸的海关、检验检疫等部门,搬到了园区和企业“家门口”。企业进口研发材料的通关时间,由原来二至三个工作日,缩短为6小时―10小时。对生物医药、集成电路等对通关时限要求高的行业,是一个重要利好。
报告显示,张江科学城建设正加快推进。张江引进了阿里云+创客天地、跨国企业联合孵化器等一批境内外知名孵化器,CMO试点取得突破性进展。去年1月―9月,张江获得专利授权8863件。截至去年10月,浦东新区共有众创空间和孵化器80家,在孵企业2700家,累计毕业企业600多家。
去年11月,李克强总理考察了位于浦东张江的GE中国研发总部。当GE负责人介绍,这里新设立的数字创新坊已成GE的“双创中心”:变过去“闭门造车”为开放创新,不仅在公司内部协同创新,还向其他企业提供解决方案,同时吸引“外脑”参与创新,总理称赞这种集众智聚众力的创新方式空间无限。
中心城区整合资源破瓶颈
发展空间紧、商务成本高,是中心城区开展科技创新的约束条件。不过,报告显示,上海各大中心城区正想方设法打破各种瓶颈,整合优化资源,走出中心城区科创的新路。
虹口区将北部13平方公里确定为科创中心建设重要功能区,积极推进创新载体建设,打造创新服务特色,打造“硅巷”型科技创新区域。截至2016年10月,组织各类创新活动83场,服务企业近3400家,引进企业270家。
静安区完善国际化、市场化和专业化的科创模式,着力优化和培育众创空间,引进了全球联合办公鼻祖WeWork公司、澳大利亚全球创新项目,上海数据交易中心正式落户,带动市北高新园区大数据产业基地建设。
徐汇区着力打造国家知识产权服务业发展示范区建设,枫林集团对接世界科技前沿,开展国际对外交流合作,推进生命健康产业集群建设,产业同比增长26%。
宝山、普陀等区深化校(院、所)地创新合作,通过推动高校科研院所研发平台向企业开放、强化项目合作、成立创新联盟等方式,有效整合了区域产业链、创新链资源,增强了资源共享和企业协同创新能力。
郊区结合各自优势各显神通
在科创中心建设上,上海郊区不甘人后,纷纷结合自身优势,走出了不同的路径和模式。
优化科技创新要素全供给,松江区聚焦科创要素供给,通过地方政府和开发区的合作开发,打造科技创新的“新桥模式”。政策要素方面,松江出台了先进制造业增资扩产、增容减免措施,设立产业发展和人才发展专项资金;土地要素方面,规划调整1000多亩土地用于先进制造业发展,探索用农村集体土地入股的方式实现园区资产增值,与当地农民共享开发成果;资本要素供给方面,主动对接多层次资本市场,截至2016年10月底,上市企业累计14家,新三板企业40家;制度要素供给方面,改革招商引资机制,目前已梳理新引进项目130个,增资扩产扩股项目118个,成长型、创新型企业234家;创新资源要素方面,与松江大学城对接深化双创活跃区规划,引进一批创新平台。
嘉定区围绕四大产业集群,推进重大科技项目建设,新能源汽车、智能传感器、互联网金融、高端医疗器械设备等4个“四新经济”产业创新基地成为全市首批试点,设立了“科技创新创业发展专项资金”。目前,全区市级以上孵化器总数15家,占全市总量的10%;全区市级科技小巨人企业166家,位列全市第二;高新技术企业603家,占全市的10%。
闵行紫竹高新区则以市场为导向,根据现代企业制度,运用民营企业特有的经营模式,与市经信委等签订六方合作框架协议,有序推进紫竹创新创业走廊、紫竹科创小镇、园区创新发展等工作,不断吸引区域总部、研发中心、孵化器、风险投资及高科技研发企业入驻,目前在孵企业60家,带动就业3000余人,推动了上海南部科技创新中心核心区建设。
农业科创中心建设也在上海稳步推进。崇明区着力提升农业经营主体内生创新动力,建立博士农场,聚焦农业资源高效利用、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农业生态高效种养、农业设施与装备、智慧农业等五大领域,探索发展机制,营造良好的创新创业氛围,加快提升生态农业科技创新能力。
上海市政府发展研究中心主任肖林认为,未来上海应鼓励各区发挥自身优势,集聚创新资源,错位有序发展,深化探索各具特色的科技创新模式和思路;应统筹各区科创中心功能布局,探索和完善国际化、市场化和专业化的科创模式,提升众创空间发展能级,加快园区管理从“房东”向“股东”的转型,进一步提升科创能级和水平。(解放日报记者 王志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