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海资讯
首页 > 国内资讯 > 重庆新闻

先锋的力量|在桑与蚕间 有世界家蚕基因图谱第一人的拳拳初心

时间:2019-07-24

60多年的蚕桑路,向仲怀院士历经岁月的洗礼,但言不尽的是心中的家国情。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 记者 王柯岚 摄

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7月24日6时讯(记者 王柯岚) “饱尽春蚕收罢茧,更殚余力付樵苏”,是南宋诗人范成大《科桑》中的诗句,也是700多年后中国蚕学界唯一院士向仲怀的座右铭。

我国素有 “东方丝国”的美誉。栽桑、养蚕、纺丝,在我国已经有数千年的历史。尽管我国是传统的蚕桑大国,但这项事业的发展,并不是一帆风顺的。我国蚕桑科技从落后到跻身世界先进行列并保持多年的兴盛,离不开每一位蚕桑人的贡献,而如今82岁仍活跃在世界蚕学界、在西南大学任教的向仲怀院士,无疑是其中最重要的一位。

栽桑、养蚕、纺丝,在我国已经有数千年的历史。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 记者 王柯岚 摄

恒心:成就了世界第一张家蚕基因组框架图

在向院士少年时代,一本名叫《伟大的自然改造者——米丘林》的书,悄然改变了他的一生。

差不多也就是从那时起,向院士立志长大要从事与农学有关的工作。1954年,向仲怀以优秀成绩如愿进入了西南农业学院蚕桑系。并从1958年开始,留在西南农学院(西南大学前身之一)任教,这一干就是60载。

从年少的好奇到成为我国蚕业科学界迄今唯一的院士,到我国科学家中第一个完成动物(家蚕)基因组计划总负责人,再到建成世界上最大的家蚕基因库,每一步走来都不容易。

基因组计划,是20世纪生命科学发展中最受关注的领域之一,可以说,各种生命的奥秘都隐藏在基因的碱基序列之中。为抢注基因专利,争夺知识产权,国际上展开了激烈的竞争。

而作为世界蚕丝业中心的中国,能否在“家蚕基因组计划”中取得胜利,就意味着未来是否可以领跑世界蚕学界。

当时,日本提出合作意向时,向院士满心欢喜,但没有想到的是,日本为了独自破解家蚕基因组的奥秘进而获得知识产权,竟违背承诺,单方面中止了与中方的合作,并于2003年3月5日自行启动了家蚕基因组测序工作。如果日本率先取得胜利,以后所有与家蚕基因研究相关的资料都要向日本申请,这对于国家和民族来说是不能容忍的。

在这场没有硝烟的科技战中,只有背水一战抢在日本科学家之前完成基因组的测序工作,才能延续古老 “东方丝国”的现代传奇。为了赶在日本之前尽快拿出成果,来不及申请立项的向仲怀,一方面与北京华大基因研究所取得合作,并派团队前往北京进行测序;另一方面多方筹措资金。基因组测序计划需要投入资巨大资金,但当时形势紧迫已经来不及走正常的项目申报程序来争取资金。

“要把祖先留下的产业牢牢掌握在自己的手中,这是我们的责任!”在接受采访时,向院士回忆起过往时,语气坚定地说。向院士与团队协商,最终决定拿出多年来实验室的所有“积蓄”共计1000万元作为启动经费,再贷款1000万元,欠账1000万元,与华大基因联合开展家蚕基因组测序计划,以“破釜沉舟”般的气魄与日本拼一场。于2003年6月8日启动,日夜追赶,8月28日完成测序,10月7日完成组装,11月15日召开新闻发布会宣布:中国家蚕基因组测序计划告捷。

这个我国百年蚕业科学发展史上里程碑式的成就——世界第一张家蚕基因组框架图,奠定了我国蚕学学科的国际地位。2013年,向院士和其团队又推动完成了桑树基因组框架图,提升了我国桑树学科的国际影响,促进了桑产业的多元化发展。

向院士所主编的《蚕丝生物学》《中国蚕丝大全》《中国蚕种学》《蚕的基因组》《桑树基因组》等专著为学子们提供鲜活范文。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 记者 王柯岚 摄

奉献心:60载不曾变 只为蚕学换新颜

“蚕是发源于中国的,它根植于我们整个民族文化当中。‘蚕桑人’一定要有奉献精神,才能对得起我们的国家,对得起我们的祖先。“

如今,向院士拒绝高薪聘请,耄耋之年仍坚持在学校一线工作。“你看,我现在身体还好,还能再干几年。我也是‘80后’,我才开始创业呢。”向院士继续说到,“现在,这个学科要和其他学科同步发展,要满足人民的需要。就需要我们提高适应性,对学科和产业进行重构,和别的学科一交织就是一片新的天地,还要不断探索才行。”

从2006年起,历时3年向院士带领队伍开展了全国范围的调研考察,行程数万公里,足迹遍及24个省区市,收集了解各地蚕桑发展的信息,听取来自一线的管理、推广、经营者和蚕农的想法与需求。深入调研后,他提出不能固守养蚕-缫丝-织绸的单一模式,必须建立新的技术体系,推进升级转型,主动适应国家发展生态产业、民生产业的需求。 2007年,向仲怀主持的国家农业科研专项“优质、多用途桑树新品种筛选及配套技术试验与示范”启动,他以此为契机,组织了覆盖全国16个省(市、区)、27个单位的200余人协作实施。

如今,以“立桑为业,多元发展”为要义的“向氏思路”,滋润着中国蚕桑的广袤土地,深入人心,成为业界共识和统领。中国蚕桑再一次焕发出了新的生机与活力。这一产业形态,在扶贫攻坚、乡村振兴、生态建设、民生发展等方面发挥着突出作用。我国现代蚕桑产业技术体系不断完善离不开技术的支持,更离不开向老的奉献之心。

向院士在教师这一平凡而伟大的岗位上,先后培养了多名蚕学界杰出的中青年科学家。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 记者 王柯岚 摄

60多年来,向院士在教师这一平凡而伟大的岗位上,先后培养了多名蚕学界杰出的中青年科学家。他以博大包容的胸怀、高尚的师德修养和严格的自我约束,完美地诠释了学高为师、德高为范、厚德载物、立德树人等,作为师者的古训和永远的品德遵循。

60多年的蚕桑路,向仲怀院士历经岁月的洗礼,但言不尽的是心中的家国情。正如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重庆市优秀共产党员先进事迹巡回报告会上,向老在报告时所说的那样,“我愿像一颗老桑树,‘饱尽春蚕收罢茧,更殚余力付樵苏’,把桑叶奉献给春蚕,把桑枝奉献给樵夫,为新时代的建功立业贡献一点余热。”


  • 上一篇:大数据新闻|《长安十二时辰》刷爆网络 重庆人爱上去西安“打卡”
  • 下一篇:视频|父亲送外卖忙到天黑 被反锁家中的六岁萌娃害怕得打了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