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春敏(左)和社区居民拉家常。受访者供图 华龙网发
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8月7日6时讯(记者 刘艳)在重庆沙坪坝区石井坡街道团结坝社区,醒目的位置上贴着“群众说满意,才是硬道理”的宣传牌。作为社区党委书记,杨春敏扎根基层14年,为了群众的“满意”,她一直在奋斗。
从吃闭门羹到敲开“门”
走进团结坝社区,尽管有些老旧,但这个没有物管的社区,巷子、院坝、楼道被打扫得干干净净。说起社区的变化,居民们伸出大拇指,而14年前,这里却不是这样。
2005年,重庆特殊钢集团公司破产,一千多名失业职工归入团结坝社区管理,居民巨大的心理失落感和企业服务管理职能的突然缺位,使团结坝成了“问题社区”。
当时,杨春敏也下岗了,出去打过工,开过餐馆,后来看到社区招工作人员就报名应聘,成为了一名社区工作者。“那时以为社区工作就是拿着喇叭在社区里发发通知,家门口就把工作做了,多好呀。”杨春敏回忆,可真正接触到社区工作,她才发现没那么容易。
那时的团结坝,用居民的话来说,社区是“环境脏兮兮,人心乱麻麻,秩序乱糟糟,问题成堆堆”。
“谈啥子谈?啥子时候把卫生搞好了,再和我们谈!”杨春敏想入户走访,听听居民们的想法,可大家“房门紧锁、心门紧闭”,她遭遇了一次次闭门羹,连从前的老熟人,都不愿意给她开门。
既然居民对环境卫生不满意,那就从整治环境卫生开始!
“干不了!”团结坝是老社区,基础设施老旧,卫生死角太多,连清洁工都摆摆手。
“我还不信了,一个卫生问题我都搞不定!”杨春敏带头清理起卫生死角。当时社区一处边坡旁,有个深达8米的垃圾坑,臭气熏天。杨春敏找来麻绳拴在腰上,让同事把她从边坡上吊下去,一筐一筐地往上清运垃圾,“陈年垃圾又脏又臭,怎么清洗,身上还是臭烘烘的。”
虽然辛苦,但她发现,没过几天,不少居民坐不住了,自带工具“入了伙”,加入到打扫清洁中。
“一名党员只要为老百姓做了实事,自然会得到群众认可。”2007年,杨春敏被推选为团结坝社区党委书记。她在社区最显眼的地方和每个楼道入口处贴上:“群众说满意,才是硬道理”的宣传牌。这些年 “有困难,找杨姐”,成了社区居民广为流传的一句话。
杨春敏(左一)和社区工作人员一起清理垃圾。受访者供图 华龙网发
从“杨妈妈”到一群代理“爸妈”
“杨婆婆,我想你了!”打开手机,杨春敏的微信里传来一小男孩甜甜的声音。这是社区居民小曾的孩子。小曾的丈夫入狱服刑,她独自带着两个未满4岁的娃娃。“大人不吃饭,娃儿也跟着吃不到饭。一次,我去他们家走访,娃儿说想吃肉。”这一幕让杨春敏感到心酸,她忙打来一大碗抄手给孩子。
小曾的家庭成为社区干部们重点关注的对象。杨春敏向街道申请了特别帮扶金,帮助他们把老房子收拾出来,住进去。她还和同事每天轮班接送两个孩子上幼儿园。曾经有些自闭的两个孩子爱笑了,放学后总往社区跑,看到杨春敏也会扑到她怀里,一口一个“杨婆婆”。那声音一直甜到了杨春敏心底!
杨春敏是小朋友喜欢的“杨婆婆”,也是文文(化名)眼中的“杨妈妈”。
文文是团结坝社区的居民,在她上小学一年级的时候,因特殊原因父母都不在身边,不满8岁就失去了生活依靠。这时“妈妈”杨春敏来到她身边。多年来,学校家长会、过年团聚……杨春敏都陪在文文身边。
“一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要想真正把社区建设好,还得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杨春敏带领社区干部,把社区8个支部400多名党员中的志愿者组织起来,建立了“阳光居务”、“温暖居务”、“牵手居务”三个帮扶机制,发动党员志愿者给服刑人员子女当代理“爸妈”;给高龄空巢老人当“儿女”;帮助400多名就业困难人员全部找到了新的工作。
一次,杨春敏生病,腿脚不便的周婆婆专门跑到医院看她,这让杨春敏感动不已,“你把群众的事放在心里,群众就会把你当亲人。”
从“新邻居”到“巷内无生人”
除了“三个居务”帮扶机制以外,杨春敏还在社区发起了“巷内无生人”行动。如今的团结坝,已经由原来的“问题社区”变成了名副其实的“团结社区”。
在团结坝社区,外来流动人口被统一叫作“新邻居”。杨春敏解释,这是从观念和称谓上消除歧视与隔阂,让流动人口感到亲切和温暖。
社区综治工作站专门建立了“新邻居民情档案”,在各楼栋张贴并更新新邻居门牌,让居民及时认识新邻居。将新邻居及其家庭的基本情况录入电子台账,社区对流动人口做到“心中有数”。
社区还以居民单元楼栋为单位,开展新老邻居“自我介绍”等面对面交流联谊活动,迅速拉近流动人口和常住居民之间的距离,消除陌生感,让流动人口尽快融入社区生活。
2017年,杨春敏光荣地当选了党的十九大代表,今年又被评为“全国最美城乡社区工作者”。在她看来,这些是荣誉和肯定,更是鞭策和激励。有着20年党龄的杨春敏说,她经常回想起自己对着党旗宣誓的时刻,对党忠诚,积极工作,为共产主义奋斗终身。作为一名社区工作者,她要为社区居民的生活更加幸福而努力,要用实际行动来践行她的承诺——群众说满意,才是硬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