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抗癌协会副理事长、中国工程院院士詹启敏回答记者提问。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记者 李裕锟 摄
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8月18日18时20分讯(首席记者 黄宇)2019中国肿瘤学大会期间,中国工程院院士,北京大学常务副校长、医学部主任詹启敏向媒体表示,医疗的基本模式还是医生和病人,人工智能不能替代医生,即使人工智能给出了方法,未来能不能用以及怎么用,最终还是医生来决定,人工智能还是在后台做支撑辅助。
“人工智能是目前整个科学的前沿,是我国科技创新的一大重点,未来若全面落地,特别是在健康方面,其前景和必要性是非常大的。”詹启敏表示,我国医学人工智能正蓬勃发展,但还处于起步阶段。人工智能还没有就像手机一样进入千家万户,但在科学研究领域已看到了非常好的苗头。
詹启敏说,随着人工智能的发展,未来临床上会通过各种各样的数据,把临床很多的经验大数据整合起来,形成一个方案,使医生在临床诊治过程中获得更准确的信息,对病症、疗效进行判断,使恶性肿瘤得以做到个体化精准治疗。
詹启敏表示,医学是需要科技创新的,因为我们面对很多的重大疾病还缺乏手段,包括药物创新医疗装备的创新、临床技术的创新等,都需要推动,但是在创新的过程中,不能光关注大数据、人工智能这些技术,因为这些技术本身没有生命力,不能一味强调技术重要性,而忽略了医生和病人之间的沟通和交流。
“我们常说的叫健康和生命相通,和技术工程不一样,在和病人打交道的过程当中,人文情怀就显得特别重要。”詹启敏说,“因为医疗服务的对象是人,医疗服务不等于医学技术服务,而是医学技术加上医学人文才形成完整的医疗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