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海资讯
首页 > 国内资讯 > 重庆新闻

四分半|一场关于子宫的智慧“保卫战”

时间:2019-08-25

9CDDFC7B77DBAE37963CBCC0F9BCC073.png

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 首席记者 黄宇 记者 冯司宇/文 黄宇/栏目主持

因子宫肌瘤被当地医院“宣判”子宫切除,不甘心就此失去子宫的徐佳,四处寻觅,寻求希望。之后的9个月,她默默地潜伏在各大医院的子宫肌瘤交流群里,观望治疗效果、了解患者体验。

据中国抗癌协会发布的数据显示:每年中国有150多万名女性因子宫肌瘤失去子宫。明明要保护它,却时常在毁掉它。

作为一种常见的妇科疾病,很长一段时间内,子宫肌瘤因其良性属性而被忽视。当它很小时,没人去关注;随着它慢慢长大,困扰也随之而来,最终不得不选择手术治疗。

手术方案就是开刀,遇到严重的,就只能切除子宫。虽然暂时挽救了患者的生命,却也拆掉了这座孕育生命的房子。但当一颗名为“智慧”的种子开始在我们生活中深根发芽,这场关于子宫的“保卫战”,便开始变得“聪明”起来。

王智彪教授(左)和汪炼院长(中)查房。 院方供图 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 发

智慧的“刀”

8月4日,重庆。

服用完镇静剂后,医生指引徐佳走进手术室。她慢慢趴在治疗床上,暴露出腹部,被传送进一个“圆形滚筒”。一旁的医生开始进行术前定位,准备开始手术。

“有没有不舒服?”“感觉怎么样?”手术中,医生不时和徐佳交流。

与传统手术医生要摆弄繁琐的医疗器械不同,现场,主治医生坐在电脑屏幕前,只需点下鼠标,就可操控海扶刀,将体外低能量的超声波在患者体内病灶处聚焦,焦点处瞬间产生60-100度的高温,通过移动治疗头一点一点,使病变组织凝固坏死,达到治疗肿瘤的目的。

手术现场,医生坐在电脑前,通过点击鼠标来进行治疗。 院方供图 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 发

1小时后,手术顺利结束。根据术后的核磁共振检查,徐佳体内的肌瘤组织被消融。

“全程没有什么特别的感觉,我很开心,没有开刀,子宫保住了!”

30岁那年,因经期紊乱,徐佳在吉林当地医院查出患有子宫肌瘤,直径约1厘米。医生建议观察一段时间,徐佳便回家修养,渐渐将这个肿瘤抛之脑后。

王智彪团队在和患者语音交流。 院方供图 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 发

两年后,因为生理期痛经严重,徐佳再次到医院检查,此时的肿瘤已经长到5厘米,且在她的子宫前壁,还有一个刚刚“冒”出来的小肿瘤。

考虑到徐佳体质因素,不排除后期会继续长出新的肿瘤。医生建议她手术切除掉已经长大的肿瘤时,她犹豫了,“以后长出新肿瘤,岂不是还要再开刀?想想还是有点害怕。”

如此便是13年。如今徐佳的子宫前壁、后壁及宫底弥漫分布10余个肌瘤,其中最大的约8.8*7.3*7.6厘米,肚子看起来像怀孕5个月,还伴随尿频症状。

徐佳在多家医院求诊,医生多次建议开腹剥除肌瘤且不排除子宫切除,徐佳又犹豫了。

徐佳的姐姐徐静也是多发性子宫肌瘤,且在10年前就接受了子宫全切除手术。失去子宫后,徐静的更年期比正常女性提前了好几年;最重要的是,她的心理也受到影响,整个人变得闷闷不乐,生活黯然失色。

“子宫不仅仅是身体重要的器官,对于女人来说,它意味着更多,我不想也不敢切除它。”在徐佳纠结犹豫之时,她却无意间听病友说起这把智慧的“刀”,所以她决定试试运气。

走出国门的“刀”

除了徐佳,还有从坦桑尼亚来的瑟亚。

瑟亚患有和徐佳一样的疾病,多发性子宫肌瘤;她的左肩,还有一个困扰她12年的硬纤维瘤。

硬纤维瘤是一种非常少见的肿瘤,虽是良性,但往往呈“恶性”生长,容易复发。患病以来,她曾2次前往印度就医,但背部的肿块再次复发、增大,局部还有脓肿。

在求医过程中,瑟亚通过网络语音问诊平台联系上了曾赴南非、罗马尼亚和韩国等多国指导的重庆海扶医院医生邓勇斌。通过和邓勇斌的交流,瑟亚决定来中国治疗。

今年2月,瑟亚抵达海扶医院。术前检查和准备后,邓勇斌首先为她进行了子宫肌瘤的聚焦超声消融治疗。术后四天,瑟亚恢复良好,邓勇斌和同事黎克全接着为瑟亚进行硬纤维瘤消融手术。

由于硬纤维瘤的疾病特性,这场手术属于聚焦超声消融手术中的疑难案例。正在重庆海扶医院学习培训的韩国仁川基督医院的医生们也从旁认真观摩。

4个小时后,这场高难度手术顺利完成。前后共一周时间,瑟亚从重庆带回了渴望已久的健康。

坦桑尼亚患者瑟亚来到海扶医院,邓勇斌医生为她讲解手术治疗方法。 院方供图 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 发

海扶超声聚焦刀让中国人第一次在国际大型医疗设备领域领先发达国家,也被国际超声学会主席誉为“领先世界水平3-5年”。越来越多的全球医生,在尝试把它应用到更多领域。

如今,这项中国的原创技术,已出口26个国家和地区,在全球38个国家和地区获得市场准入。

医生在聚焦超声手术远程中心提供技术指导服务。 院方供图 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 发

2002年,海扶超声聚焦刀设备出口英国牛津大学,首开“中国创造”的大型高端医疗设备出口发达国家之先河。

2011年7月,英国BBC世界新闻报道了一则新闻:英国肾癌患者大卫·阿特维尔,经过海扶治疗后三天就返回了网球场。牛津大学丘吉尔医院的医生们希望能使它在更多领域发挥医疗的作用。他们正在尝试用它治疗肾癌和肝癌。

业界的学习还在持续。今年7月,70多岁的英国老人马丁·弗里斯教授,曾是英国最大的新闻广播机构BBC记者,受英国超声研究基金会邀请来渝,拍摄一部关于聚焦超声消融发展与临床应用的专题纪录片。

马丁·弗里斯在拍摄纪录片。 院方供图 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 发

“挥刀”的人

根据中国抗癌协会发布的数据显示,子宫肌瘤病是女性最常见的妇科病,育龄期女性中子宫肌瘤发病率高达20%-40%。我国有6500万女性患有子宫肌瘤,子宫切除是当前最常见的手术,其中每年有150万女性因此而失去子宫。

“子宫肌瘤并不是子宫这一个器官出现了问题,而是全身性疾病在局部的反应,多和女性精神压力大,身心失调有关。”海扶医院院长汪炼说,如果遇到问题就选择简单粗暴地切除子宫,局部的病痛虽然解除了,但身心的伤害才刚刚开始。

“50%以上的女性更年期提前,75.2%的女性丧失性欲,还伴有易怒、形体改变、小便失禁、骨质疏松等风险。”汪炼说,子宫切除的那一刻起,作为女性的很多权利就被同时剥夺了。

超声聚焦刀帮助越来越多的女性打赢这场“子宫保卫战”,王智彪就是这场“保卫战”中首先“挥刀”的人。

1983年大学毕业后,王智彪留在重医附二院妇产科做医生。1988年,他在研究“超声对胎儿的安全性”时发现,超声波达到一定剂量可导致胚胎死亡,但对母体影响不大。“肿瘤组织和胚胎组织有着很多相似之处,能不能把超声波这一杀伤效应运用于肿瘤的治疗?”王智彪灵感突现。

彼时,国外科学家早就提出了用超声波聚焦来实现体外治疗肿瘤的想法,但因种种原因,始终停留在研究阶段。

要通过超声波聚焦到体内,杀死体内的肿瘤,而又不伤害非病变组织和皮肤,这个过程非常复杂。王智彪和他的团队从研发到走向临床,用了11年的时间。

1999年,海扶超声聚焦刀获准正式临床应用,并成为世界上第一台真正意义自主研发的不用开刀、也不会流血,通过超声波聚焦实现从体外实施无创治疗的新型医疗设备,让中国走在了世界的前列。

“无创医疗是一个新兴的生命科学,需要有很好地推广和示范的效应。”仅靠售卖医疗设备,普及周期长,患者受益慢,王智彪想到,何不利用已有的专业技术和能力,建立专科医院,加强临床推广?

很快,2011年,依托超声医疗国家工程研究中心、重庆医科大学等,成立了超声医疗国家工程研究中心附属医院——重庆海扶医院。

王智彪给自己的老朋友、妇科专家汪炼打了个电话,请她来做海扶医院院长。那年,60岁的汪炼本该退休了,但当她接到邀请时,却毫不犹豫地一口答应下来。

让刀更“聪明”

伴随着手术量的增加,王智彪和他的团队迈入了新的阶段:智能化。

在前不久举行的第四届国际微无创医学长江高峰论坛上,王智彪发布了中国原创的聚焦超声消融手术应用大数据:2000年至2018年,在全球治疗的良恶性肿瘤疾病共121814例,其中良性肿瘤109948例,恶性肿瘤11866例。

良性肿瘤包括子宫肌瘤、子宫腺肌症、胎盘植入、瘢痕妊娠等,恶性肿瘤有骨肿瘤、肝癌、胰腺癌、乳腺癌、肾癌等实体肿瘤。这一数据,是目前全球聚焦超声外科(FUS)领域样本量最大的临床手术量。约占全球(体外对体内)聚焦超声消融手术量的90%。

王智彪说,该院打造的聚焦超声手术远程中心,目前已与全球102家海扶中心进行了远程连接。2016年至今,通过远程已累积实现25012例跨越时空的同台手术,其中,子宫肌瘤占57%,子宫腺肌病占26%;其他病种占17%。

聚焦超声手术远程中心通过“互联网+医疗”,让距离重庆万里之外的埃及、阿根廷、西班牙、保加利亚等国家和地区的医疗机构,也能及时得到远程中心专业的高年资医生和工程师的帮助。

此外,远程中心还通过数字化手术,大数据分析,让医生们经验共享,让各地开展聚焦超声消融手术的医院在治疗上规避并发症的发生,提高治疗的有效性。这些不断积累的大数据,将不断促进手术的智能化进展。

一场关于子宫的智慧“保卫战”,正由重庆人引领,在全球掀起。

  • 上一篇:笑傲江胡|告别“椒盐”普通话 傲弟绝不让你打“急抓”
  • 下一篇:2019第六期感动重庆月度人物揭晓 带你聆听感动背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