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重庆顺多利机车公司喜事不断,先是从8000多家国内同行中脱颖而出,入围“中国铸造行业压铸件企业综合实力50强”榜单,随后被全球知名汽车空调厂商、韩国韩昂公司评为“最佳质量供应商”。
这家企业为啥频频获得国际国内“点赞”?“很大程度上要归功于重庆大力实施以大数据智能化为引领的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行动计划。”顺多利机车公司董事长周继群说,受到政策激励和引导,他们对生产流水线进行智能化改造,有效提升了产品质量。
8月22日,在顺多利机车公司位于北碚蔡家的车间,记者看到,一个机器人自动将已经融化成液态的铝从保温炉中舀出来,倒进模具中;另一个机器人从传送带上取下模具,打开,将已经成型的铸造物件抓取出来。另外几条生产线上,机器人正在完成对铸造件的修理、喷漆、打磨、转孔等工序。
“以前,工人在极高温条件下凭经验作业,很难保证质量。并且,产品出了质量问题,很难弄清是在哪个生产环节出了差错。”周继群说,改造后,实行全程智能作业,确保了产品品质稳定。同时,通过机床上安装的信息采集装置,生产全程中的数据都被记录和储存,哪儿出了差错,后台一目了然。
事实上,像顺多利机车公司一样的智能化生产场景,在北碚很多企业都很常见——
在颜宏齿轮厂,一根电机轴承先后要在8台数控机床上进行不同部位的加工,但这些操作全部由机器自动完成,工人只需点击机床上的屏幕、设置参数即可。“智能生产后,一线工人减员50%以上,产品合格率提高了10%,产值和效益提升了20%。”颜宏齿轮厂负责人朱银堂说。
在茂田机械公司,从自动化生产线下来的,不再是此前生产了几十年的摩托车离合器齿轮等配件,而是电动医疗器械减速电机、服务机器人减速机和驱动系统等20多个品种的智能产品。以智能化的方式生产智能化的产品,去年,这家企业销售收入同比增幅超过37%。
总体上看,2018年,北碚区大数据智能化领域企业实现产值413亿元,占全区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比重达56.7%,同比增长11.4%。今年上半年,该区大数据智能化领域企业实现产值202亿元,同比增长24%,占全区规上工业总产值的54%。
“智能制造”产值为何能占据北碚区工业“半壁河山”?
“智能化的好处都看得见,但不少企业下不了决心。我们通过政策引导、典型示范和金融创新等多种手段,甚至还组织企业到外地参观考察,为大家打气。”北碚区经信委党组书记雷建国介绍,经过引导,近两年来,北碚有近百家制造型企业进行了不同程度的智能生产线改造,其中获得市经信委认证的智能工厂或数字车间就有7家,数量名列全市前茅。
围绕智能化,为企业创造好的营商环境,是北碚智能制造迅速发展的另一重要手段。该区已经形成了一个完备的政策扶持体系,专门制定了中小微企业、大企业发展五年培育计划,单个企业甚至整条产业链,通过大数据智能化方法提质增效的,都可享受到政策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