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前尘土飞扬的矿山大变样。市规划自然资源局供图 华龙网发
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9月10日18时讯(记者 王玮)尘土飞扬的矿山变风景秀丽的矿山公园,臭水沟变市民休憩的后花园,采石场成为果园……这些都得益于2018年底获得国家批准的重庆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项目,重庆市政府也将“推进国家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试点,加快建设生物多样性示范区”作为2019年政府工作重点,山城重庆每天都在“变形”,变得山更青、水更绿。
治理前的铜锣山。市规划自然资源局供图 华龙网发
就地取材 昔日连片的矿坑变矿山公园
漫天白色扬尘,最多的时候,一天有8000多辆货车从这里往外拉石头,货车鸣笛声不绝于耳,自上而下俯瞰铜锣山,漫山的矿坑似乎让人想不起这里本来的面目。这是9年前铜锣山的真实写照。
2010年至2012年,按照市政府相关要求,铜锣山26家采石场被全面关闭。关停后的废弃矿区由41个较大的废弃矿坑开采区及影响区构成,面积共计约14.87平方公里。时隔9年再来铜锣山,这里发生里翻天覆地的变化。
关停采石场只是重庆市对于矿区生态修复的第一步。走进铜锣山,沿着矿石铺成的路一路向前,茂盛的草地还有栽种的小树让人忘了这里原来曾是尘土飞扬的矿山。“这儿其实是按照‘生态保育区、生态修复区、合理利用区’分区思路,统筹开展‘山上’‘山腰’‘山下’系统修复。”渝北区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副局长王兵向记者介绍,现在看到的这些变化都是系统修复的成效。
铜锣山脚下的路就地取材用矿石铺成,周围种上了各色植物。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记者 王玮 摄
“山上”重点开展矿山公园环山公路沿线国土绿化、景观步道、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 山腰”重点开展废弃矿山及其影响区、矿坑水体生态修复;“山下”重点开展包括田水路林村等国土综合整治工作,同时统筹开展农村面源污染防治、地下水调查、村庄整治等10个子类型工作。
站在山上向下望,矿坑大小不一,水池呈现深浅不同的蓝色,道路整整齐齐,池边是新种上的瓜果蔬菜。通过系统修复后一幅别样的美景似乎自带滤镜,目前矿山公园还在持续修复“变形”,王兵介绍称,相关配套设施也将逐步完善。
村民自治 采石场添“绿装”变村民的“金山银山”
“我们没花1分钱,就让这里深达十几米的采石场矿坑变成现在的绿地。” 踩着脚下覆土重建的山坡,走马镇大石村村支书林刚高兴地说,这都是村民自治的创新成果。
从前的九龙坡区走马镇是一个采石场,上世纪90年代开建,经过20年的开采,这里已经形成了200多米长的采坑、40多米高的斜坡。“由于历史遗留问题,采石场关停后一直没有治理,不仅造成土地资源浪费,还存在一定安全隐患。”林刚说。
废弃的矿区要修复,势必会需要资金,然而在走马镇大石村,大家利用现有矿坑需要填埋的需求,有偿收纳建设工程弃土,不仅解决了复垦项目费用,同时也解决了建设工程弃土堆放难和矿山复垦优质客土少两个问题,实现多方共赢。
此外,以“委托村委组织”等多种形式解决“项目实施难”。探索了村委会组织实施、“镇政府+村民代表”多方监督的组织实施模式,利用部分收益解决农户土地租金等历史遗留问题,其余作为集体资产用于全村公益事业,让村民实实在在获利,确保了项目顺利推进。
如今的大石村,从前的矿坑填满土壤,果树遍布山坡,便道纵横交错,果树下、陡坡上都种满了各色植物,“已经种了蜜柚、沃柑、金桔,2年后就能挂果,3年后就能投产。”林刚憧憬着未来,这些果园的收入将根据3个社的不同用地情况,作不同的资产分配处置,主要用于占地村民租金补偿和合作社公共事业支出,有条件的村民还可以承包果园当老板。
满目疮痍的矿山又披上了“绿装”,正在成为村民们的金山银山。
如今的九龙坡区跳蹬河成为了市民的后花园。市规划自然资源局供图 华龙网发
智能化助力 臭水沟变城市后花园
“之前这儿就是臭水沟!”和闺蜜来九龙坡区跳磴河边遛弯儿拍照的林龙告诉记者,她就住在附近,从前的跳磴河又黑又臭,经过的市民都要捂着鼻子皱着眉快步走,然而用了两年时间,这里已经成为像林龙一样的附近居民的后花园,散步、锻炼,越来越多的市民从开始的皱眉嫌弃,变成赞美。
市规划自然资源局生态修复处副处长蔡建军告诉记者,在对跳磴河的修复中,运用了和谐共存的生态修复原理,试验“食藻虫+沉水植物”治理方式,构建“食藻虫—水下森林—水生生物—微生物”共生体系的生态自净系统,对河流水体实施立体生态修复。而且河道整治与公园绿地建设相结合,新增了景观绿化,做到生态护岸,打造滨河公园。
臭水沟“变身”后最重要的就是让绿水青山的美景常驻,蔡建军站在跳磴河旁介绍,这里安装了水质自动监测站22套、流量自动监测站10套、视频监控32套,建成运营指挥中心、数据中心、一张图管理系统、在线监测系统、河长制智慧监管系统以及智慧水务App和公众号,全面构建跳磴河智慧水务系统。做到了河道整治河智慧水务建设相结合。
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工程试点信息管理平台上显示了铜锣山治理前后的对比图。市规划自然资源局供图 华龙网发
智能化的体现不仅仅在跳磴河,据了解,为了更好推进长江上游生态屏障(重庆段)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工程试点工作,重庆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发挥三维实景、遥感影像等基础数据优势,汇总工程试点数据,打造了长江上游生态屏障(重庆段)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工程试点信息管理平台。
通过人工巡查和智能化结合,该平台对全市试点区7大类58大项200多个生态保护修复工程项目深入剖析,为修复工程的开展做科学分析。再通过平台覆盖试点区范围进行监控,对修复工程的成效进行动态监管。
“这一个平台就是将数据转换为监管能力,正在为长江上游生态屏障(重庆段)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工程试点形成长效监管机制做出贡献。”
铜锣山、跳磴河、大石村只是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项目试点区其中一角。据了解,重庆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项目以“一岛两江三谷四山”为项目试点区域,主城区整体处于修复区之中,力求城市和生态系统融为一体。试点区域位于长江、嘉陵江汇入三峡库区的咽喉部位,对整个长江流域生态保护修复具有很强的带动性、示范性。
以自然恢复为主、人工修复为辅,再利用信息化数据,构建基础性、支撑性的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修复试点信息平台。未来,山更青、水更秀、林更美、田更良、湖更净、草更绿,山城重庆正在用行动带来一场又一场让你我都能感觉到的“变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