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届中国传媒年会全媒体报道分论坛现场。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记者 石涛 摄
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9月12日14时20分讯(记者 冯茴花 刘艳 伊永军)人才、资金、渠道……媒体融合路上面临诸多困境,又该如何破题?在今(12)日的第十四届中国传媒年会“‘四全媒体’建设背景下如何加强全媒体报道”分论坛上,人民日报客户端副主编曹磊、大众报业集团党委委员、副总编辑李海燕、天津津云新媒体集团总编辑齐怀文等嘉宾齐聚一堂,探讨“四全媒体”建设中的困境以及解题思路。
媒体融合面临哪些现实困境?
人民日报客户端副主编曹磊表示,当前移动客户端的优势显而易见,但还有很多先天不足。例如在人民日报客户端自有平台影响力上,一些精心打磨的产品始终缺乏有效的传播,自身的用户意识以及技术开发实力等方面都存在不足。面对这些问题,还需要更大的勇气和魄力加快推动媒体发展,实现传播的最大化最优化。
技术和资金是媒体融合路上的掣肘,不少嘉宾都谈到了这一点。广西日报传媒集团新媒体部主任宋春风就表示,在媒体融合的过程中,面临最大的的问题就是技术和资金。而针对自有平台和第三方平台的关系,湖北日报传媒集团融媒体中心主任张小燕说:“辛辛苦苦做的原创内容,却必须要拿到第三方平台传播才能达到满意的效果,经费投资给了第三方平台,又进一步增加了媒体发展的压力。”
除了技术和资金问题,人才问题也是论坛嘉宾关注的焦点。天津津云新媒体集团总编辑齐怀文提到,媒体融合最核心最难的还是人的融合。在生产流程中,津云新媒体集团目前做到了“三个打通”,即新闻策划、技术以及采编,在这“三个打通”的前提下,有机制的保障后,再进行人才的融合。
“我是带着一堆问号来的——做‘四全媒体’,‘全员’问题怎么解决?什么样的考核体系可以把大家在新媒体领域的生产能力激发起来?”大众报业集团党委委员、副总编辑李海燕说,什么样的人能真正的转到新媒体领域,省级媒体的引导力如何加强,这些都需要继续探索。
第十四届中国传媒年会全媒体报道分论坛现场,参会人士聆听嘉宾分享。 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记者 石涛 摄
做好“四全媒体” 他们给出这些“解题思路”
新形势下,如何做好“四全媒体”?曹磊认为,要大力发展移动新媒体,做载体多样、渠道丰富、覆盖广泛的移动传播矩阵。“读者在哪里,受众在哪里,宣传报道的触角就放在哪里。” 曹磊表示,建设“四全媒体”主要是高度重视年轻用户,围绕年轻用户保持五种姿态,一是内容传播的正态化,传播权威声音和主流价值;二是保持语态的年轻化,实现话语共振和情感共鸣;三是传播形态的多元化,以多元呈现大胆创新;四是融合业态的平台化和智能化;五是创业状态的常态化,心态归零重新出发。
“在经验和人员方面,还没有充分挖掘用户互动的点,媒体的传播力、影响力还需要进一步加强。”齐怀文给出了两个关键词——精品和爆款,他认为这已经成为产品生产的一个重要导向。未来将深耕自主可控的平台,唤醒资源,围绕用户进行深度创作。
在移动互联网时代如何生产自带流量的好内容?颜斌提出,内容的供给侧改革迫在眉睫。“移动传播的平台无限,用户时间注意力有限,自带流量的好内容缺乏。” 他认为,内容建设永远是根本,好的内容可以自带流量。
安徽日报报业集团副总编辑洪波则认为,除了新媒体发展的顶层设计、政策支持外,还需要建设更多的新媒体产品,及时改进传播信息,提供个性化服务。昆明报业集团掌上春城董事长兼总经理钱红兵表示,媒体更要有融合的深层次思维,可以考虑从新闻向社会服务产业转型。
曹磊说,面对成绩和不足,媒体要继续有不断创业的状态,对不足下功夫,让成绩归零,面对不断发力的竞争对手,要拿出战斗的姿态。直面传媒生态的变化,时刻准备突破自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