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日,西部陆海新通道首次铁海联运铁路箱下海专列从团结村铁路中心站顺利发车,标志着铁路集装箱将首次通过海运出境。 通讯员 喻庆 摄
重庆商报-上游新闻
记者 郭欣欣
站在沙坪坝团结村中心站,你会看到“重庆造”从这里通达全球,大洋彼岸的商品在这里集结、分散。
在这里放眼望去,重庆视野正越来越宽——
中欧班列(重庆)累计开行超过4100班,“陆海新通道”铁海联运班列开行突破1200班,重庆—越南河内国际铁路联运班列、渝甬铁海联运从无到有……
与物流通道一步步拓宽形成呼应的是重庆的城市格局正一步步进阶:从开放末端到开放前沿、从开放补充到开放支点、从局部开放到全面开放,形成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跃升为新一轮内陆开放高地。
数
说开放
●进出口总额
上世纪80年代初不足1亿美元
2018年790亿美元
●贸易往来
重庆与215个国家和地区实现贸易往来
●外商投资
1985年我市第一家外商投资企业成立,如今已落户外商投资企业2549家(外商投资市场主体超过6000户),其中世界500强企业287家
●利用外资
1985年实际利用外资2499万美元
2018年我市实际利用外资102.7亿美元
打造海陆内外联动开放
新谋划
交通“先天不足”,是多年以来制约重庆对外开放的瓶颈。货物想要“走出去”,须辗转公路、水路至东部,再拼船出海。漫长的物流距离和时间成本,让企业“成本耗不起”、“生意做不大”。
九年前,在古丝绸之路的轨迹上,一条新的铁路货运通道应运而生。开通的中欧班列,一举实现了西部地区与欧洲的联通。截至今年6月底,中欧班列已累计开行近1.7万列,年均增长133%,成为亚欧之间重要的国际物流陆路运输骨干。
两年前,在中国和新加坡合作项目——中新(重庆)战略性互联互通示范项目框架下,中国西部相关省份与新加坡等东南亚国家合作打造全新的国际贸易物流通道,即“陆海新通道”。
2017年9月,“陆海新通道”铁海联运班列正式开通运营。货物通过铁路向南运至广西北部湾,再通过海运抵达新加坡等东南亚国家,比传统的东向出海通道,足足节约了20天。
在“陆海新通道”建设提出不久,重庆就与广西、贵州、甘肃等西部省份协作,跨境公路运输、铁海联运和国际铁路联运相继开通并实现常态化运行。
近年来,在推动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上,重庆积极发挥牵头作用。在2017年渝桂黔陇四地签署合作共建协议基础上,现已有四川在内的10个省(区)签署合作共建协议,已协商西藏、内蒙古加入合作共建机制。
“一带一路”实现无缝衔接
新机遇
从更大范围看,在世界地图上,纵贯中国西部和中南半岛的“陆海新通道”,与横贯亚欧大陆的中欧班列交会对接,首次实现了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无缝衔接,为欧洲和东南亚之间提供了更为便捷的联通方式。
在此基础上,通过铁路、水运、公路、航空等多种物流组织方式的高效联动,构建联通全球的互联互通网络,正吸引沿线国家借此实现产能、要素的共享、共赢。
韩国LG集团在越南工厂生产的电子产品,经“陆海新通道”抵达重庆,再通过中欧班列运抵欧洲。此前,越南的货物多是通过海运抵达欧洲,运输时间45天左右,而货物通过“陆海新通道”和中欧班列运抵欧洲仅需19天左右。
德国、比利时的货物也通过中欧班列和“陆海新通道”运抵东南亚市场,并分销至日本、韩国等东亚国家,物流周期也成功缩短一半以上。
“‘陆海新通道’诞生之前,东南亚等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地区,从未与欧洲、中亚等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地区衔接如此紧密和便捷。”新加坡贸易及工业部中新(重庆)战略性互联互通示范项目办公室副司长陈泗棕说。
重庆市政府口岸物流办数据显示,目前“陆海新通道”已形成国际铁海联运、跨境公路运输和国际铁路联运三种运输模式,通达新加坡等90个国家和地区的190个港口。
新商路
与世界做生意会更容易
通道建设,是开放格局的“基础设施”。一条条新的物流大通道,为重庆架起联系世界的“桥梁”,新的商业机会亦不断涌现。
“以前走江海联运,产品从重庆到东南亚国家,前后需要两个多月时间。”国内内燃机行业第一家中外合资企业——重庆康明斯发动机有限公司总经理赵留军回忆,链条长、成本高、速度慢,曾是布局海外市场的一大掣肘。
随着“陆海新通道”的运行,也是在那时,康明斯做出了物流模式的重大调整:由江海联运改走班列。发货路线从重庆出发,改经广西钦州出口,一路直抵东南亚。整个物流周期,从两个多月缩短到一个月,大幅提升了时间效率。去年,公司的直接产品出口额,比之前高出5倍。
“两年来,‘陆海新通道’的货物种类和体量呈持续增长态势。”中新(重庆)南向通道有限公司董事长王渝培说,出口货物已涵盖汽车和摩托车配件、建筑材料、机械设备等8大货类中的240多个品种;西北省份的苹果、洋葱、高原夏菜等特色产品,沿着“陆海新通道”进入东南亚市场;而东南亚的服装、农副产品、矿产等特色产品也经过“陆海新通道”直达西部市场。
西部陆海新通道上升为国家战略
新动力
近日,《西部陆海新通道总体规划》出台,标志着“陆海新通道”正式从地方探索上升为国家战略。
根据规划,西部陆海新通道的战略定位是推进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的战略通道,连接“一带”和“一路”的陆海联动通道,支撑西部地区参与国际经济合作的陆海贸易通道,促进交通物流经济深度融合的综合运输通道。
在“陆海新通道”的打造上,《规划》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比如,在提升通道运行和物流效率上,要求优化铁路班列服务,织密航运服务网络,开行重庆至北部湾港口的高频次班列直达线。
在加强通道对外开放及国际合作方面,强调要进一步发挥中新(重庆)战略性互联互通项目示范作用,充分发挥中国西部国际投资贸易洽谈会的合作平台作用,积极开展经贸合作。依托中国-东盟信息港,建设中新等沿线国家和区域国际数据通道,与重庆运营组织中心合作,提升我国西部地区与东南亚地区的互联互通水平。
“西部地区是中国最具发展潜力的区域之一。”重庆市发改委相关负责人表示,西部陆海新通道上升为国家战略,将有利于进一步拉近中国西部与世界的时空距离,破解西部地区物流瓶颈,激发中国西部发展潜能。
相关
重庆外贸“朋友圈”不断扩容 已遍布全球215个国家和地区
新中国成立70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重庆经济高速发展。记者从市商务委获悉,在过去35年里,重庆外贸进出口年均增长25%,其中出口年均增长23.9%,进口年均增长29.5%。
贸易结构
向高新技术产品等转变
1949年11月重庆解放后直到1982年,由于没有进出口权,重庆的外贸工作主要是按国家下达的外贸收购调拨计划组织收购出口货源,所收购的出口商品主要调往上海、广州等通商口岸出口。
1983年重庆成为经济计划单列城市,获得直接经营进出口贸易的权限,当年全市实现自营进出口总额3168万美元,其中出口2844万美元、进口324万美元。
在随后的35年里,重庆一方面推动汽摩、装备制造、综合化工、能源等传统制造工业加快对外开放,提升产业外向度;另一方面围绕建设“整机加零部件、垂直整合一体化”内陆加工贸易基地,成功引进“5+6+800”的电子信息产业集群,支持企业加大技改研发,发展自主出口品牌,不断提高产业集聚度和产品国际竞争力。逐步实现了从上世纪80年代的初级工业品和农副产品出口为主,向当前的以笔电、智能穿戴设备和打印机为主的高新技术产品和以汽摩、通机为主的工业制成品的结构转变。
2018年,重庆高新技术产品出口2314.9亿元,占同期重庆出口总值的68.2%;汽车、摩托车和通机等机电支柱产品出口378.7亿元,占同期重庆出口总值的11.2%。
贸易往来
“朋友圈”已遍布世界各地
35年来,重庆外贸企业以自建境外营销服务网络、“走出去”参展参会等方式,全方位、多层次开拓开发欧盟、美国、日韩等传统市场和以东盟为核心的“一带一路”市场,抢抓出口订单,提升市场份额。
全市贸易伙伴由上世纪80年代初的东南亚为主实现了向覆盖全球几乎所有国家的贸易网络转变。2018年,重庆与215个国家和地区实现贸易往来,其中进出口规模在1000亿元以上的国家和地区1个(美国),100亿元以上的国家和地区有13个。2018年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进出口1209.8亿元,占全市进出口总额的23.2%。
外贸主体
向多种所有制结构转变
35年来,重庆推进多种贸易方式创新发展,在鼓励发展一般贸易的同时,积极承接国内外产业转移,大力发展内陆型加工贸易,积极促进加工贸易转型升级,同时充分发挥保税区聚集辐射作用,大力发展国际中转、采购分销等保税物流业务,实现一般贸易、加工贸易和保税物流共同发展。
2018年,重庆加工贸易进出口2632.4亿元,占同期重庆外贸总值的50.4%;一般贸易进出口1931.9亿元,占同期重庆外贸总值的37%;保税物流进出口636.9亿元,占同期重庆外贸总值的12.2%。
外贸主体由上世纪80年代初的国有外贸流通公司垄断向以外资、民营为主的多种所有制结构转变。截至2018年底全市拥有进出口经营权的企业超过18000家,有实绩的进出口企业3210家,其中百亿级企业11家,亿级企业375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