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打乱了正常的经济社会发展节奏,给企业生产经营带来挑战。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疫情对产业发展既是挑战也是机遇。“要以此为契机,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培育壮大新兴产业。”
记者采访了解到,一些企业迎难而上,一系列新技术、新装备、新业态的应用,不仅为抗击疫情、保障生产生活、推动复工复产提供了有力支撑,更折射出产业转型发展“新”动向。
开发“硬核”科技,倾情助力抗疫
疫情对科技企业来说既是一次挑战,也提供了转型升级、把握市场的契机。
重庆再升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是一家行业领先的空气过滤材料研制企业,相关产品主要应用于无尘车间、航空航天级隔音绝热材料等领域。2月2日,该公司生产出第一批N95口罩,截至目前累计产量已超过100万只。
“凭借在空气滤材领域的技术积淀,我们才能在几天时间就迅速实现转产口罩,公司也从中找到了新的增长点。”再升科技副总经理杨金明说。
在医疗诊断领域,一批创新型企业也凭借“硬核”科技在抗疫中崭露头角。
以科大讯飞为例。疫情暴发后,科大讯飞在3天内就实现新冠肺炎影像辅助诊断系统现场落地应用。科大讯飞研究院医学影像方向研究主管殷保才介绍说,该系统应用了AI技术中的三维目标检测与分割技术,可在3秒内完成一例新冠肺炎病例辅助诊断。“以往医生每诊断一个病例需要对CT的上百张切片逐层分析,耗时约5至15分钟;针对新冠肺炎患者,医生还需回顾患者的历史影像,阅片量和耗时至少再翻一倍。”
“AI技术将医生从海量阅片的疲劳中解脱出来,并能获得更精确的诊断参考,已经成为行业发展趋势,AI辅助诊断系统的应用场景也将越来越丰富。”殷保才说。
运用智能制造,快速复工复产
工业机器人紧张作业,机器轰鸣声中一派热火朝天……记者在长安汽车二工厂看到,700多台机器人正在生产线上有序忙碌,平均每天有500多台新车下线。“通过智能化改造,我们工厂的自动化率达到92%,员工只要到位40%就可以开工生产。”该工厂相关负责人范正文说。
据长安汽车总裁朱华荣介绍,得益于智能化生产,疫情期间长安汽车不仅顺利复工复产,快速研制出有效探测距离超过10米、误差低于0.2℃的智能热成像防疫车,还如期实现了L3级自动驾驶车型量产。“目前我们的员工复工率达94.4%,产能已100%恢复。”朱华荣说。
记者采访了解到,疫情给制造业带来交通物流不畅、员工返岗困难、生产成本增加等诸多困难,但一大批企业通过智能化改造,让“机器挑大梁”成为现实,并在抗击疫情、复工复产中展现出明显优势。
以重庆为例,近两年来重庆大力推动制造业企业实施智能化改造。截至2019年底,已完成1280个智能化改造项目、建成115个数字化车间和25个智能工厂。“通过智能化改造,这些项目不仅大幅提升了生产效率和产品品质、减少了用工和成本,还在抗击疫情、复工复产中担当了‘先行军’。”重庆市经信委副主任涂兴永说。
探寻新兴业态,拓展发展空间
“云看秀+云直播+云逛街”,既能让观众领略潮流新品发布,又能“即秀即买”、上海中心城区两个小时送达……3月24日,“上海时装周特别呈现——天猫云上时装周”拉开帷幕,“云上T台”开创了全球时装周运营新模式。
“150多个品牌线上发布,还能借助AR技术看到试衣搭配的效果,下单后两个小时就能快递到家,让我们‘逛街’不再为‘脚力’发愁了。”上海浦东新区市民陈娅说,疫情期间实体店营业受到影响,普通线上购物的参与感不足,“憋了两个多月的购物欲终于可以释放了!”
受疫情影响,众多服务业企业遭遇困境,但以“互联网+”为特征的线上购物、线上办公、线上教学等新兴服务蓬勃兴起,不仅为抗击疫情、保障百姓工作生活发挥了重要作用,还借机拓展了市场、增强了用户黏性。
“春节期间,我们在重庆地区的线上订单从此前的日均2万多单增长到10万多单,近期实体超市人流增多,但线上订单仍维持在每天六七万单,大约占到全部销售单量的10%。”重庆永辉超市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夏治宽告诉记者,疫情改变了许多消费者的购物习惯,使其逐渐形成“线上依赖”,线上业务已成为永辉超市继续拓展市场的新方向。
科大讯飞产品经理孙鹏说,疫情将远程智能办公产品推上了“风口”。“1月下旬疫情暴发后,我们的团队就着手将相关产品向更多的中小企业开放,目前这些产品正迎来爆发式增长。”
(据新华社北京3月30日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