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海资讯
首页 > 国内资讯 > 重庆新闻

乡村愈兴 渝北愈美渝北加快建设全市乡村振兴综合试验示范区

时间:2020-10-11

“来来来,大家看我的手势,把手举高一点,在空中画个圆圈……”

9月1日下午3时许,渝北区统景镇江口村四社的一个院坝里,二三十位村民,跟着舞蹈老师的动作跳起了广场舞。农民丰收节系列活动即将拉开帷幕,村民们准备的这支舞蹈,将在丰收节会场上表演。

金秋时节,记者走进渝北乡村,蓝天白云下,清澈的河水穿村而过;村道小路、房前屋后干干净净;路边花坛里铺满了各种鲜花,月季、三角梅随风摇曳……洁净环保、现代文明与田园风光相互交融的美丽乡村画卷正和着“乡村振兴”的号角声,在这片沃土上铺展开来。

“双十万工程”让小散弱的产业逐渐壮大

“现在种庄稼机械效率很高,我们空余的时间就多了。”刚跳完一组动作的63岁村民蒋廷芳,抹了一把脸上的汗水,说道:“如在以前,这个时间我们都在坡上干活,哪有空闲跳舞?”

她说的是大实话,要不是村里规模发展起脐橙产业,推行宜机化作业——这一群跳舞的村民,要么外出务工,要么还在坡上劳作。蒋廷芳和老伴徐正安就是活生生的例子。两口子种的地有6亩以上,过去种得最多的是稻谷和玉米,除干打尽后没啥收入。后来,蒋廷芳也试着种植柑橘,但品种不好,技术跟不上,一样卖不到几个钱。蒋廷芳两口子干脆弃地不管,双双进城务工。

“我们在一家医院打工,我做清洁,他当保安。”蒋廷芳说,两人每月的工资合计有五六千元,明面上倒是过得去,但开销也多,光是和别人合租,每个月就要好几百。正因如此,两人存不下来几个钱。

这里的变化始于2019年,江口村开始大力发展以血橙、无核沃柑、明日见等品种为主的高品质柑橘,并动员村民以土地入股,壮大集体经济。

虽然土地闲置了多年,但要拿出来时,蒋廷芳还是万般不舍:“从自己的地变成集体的地,谁愿意啊?”她心里犯嘀咕。

“我们不白要你的,全都算成股份,到时候可以分红。”任凭社长袁祥宾说破了嘴皮子,蒋廷芳还是不愿意。最后,村党总支书记余才兵也加入了“说客”阵营,磨不过情面的蒋廷芳最终才松了口,拿出5.6亩土地算作5.6股,加入了集体经济组织。

拿出土地后,老两口也从城里返回。两人都被村里的集体经济组织聘用,在脐橙基地里上班。“按天算工钱,每天60-80元,我们俩每个月也有三四千元。关键是没有其他开销,比过去还安逸。”徐正安告诉记者。

古路—统景—大盛—洛碛一线(以下简称“古洛”环线),是渝北区重点打造的乡村振兴示范带,江口村就位于这条线上。在村里挂职党支部副书记的渝北区科技局干部任地介绍,围绕区里提出的“双十万工程”,全村1700亩耕地中已有1300亩种上了柑橘,并在林下套种了辣椒、蔬菜等,做到长短结合,预计3年后亩产值达到8000元。

渝北以工业强、城区大而闻名,但鲜为人知的是,该区还有11个镇近1200平方公里的乡村,且大多属于山地丘陵,很多是“巴掌田”“鸡窝地”,农业机械化难度很大。“不推广机器作业,就无法做到农业现代化,劳动效率无法提高,现有的农村留守劳动力也无法支撑这么大面积的耕作。”渝北区副区长颜其勇坦言,渝北区十分注重资金整合,大力推进土地宜机化整治,通过“零改整”“坡改缓”,变零碎地块为成片土地,变“肩挑背磨”为机械耕作。

在产业结构上,渝北区推进“双十万工程”,通过“瘦改肥”等方式,变低效耕作为高效发展10万亩生态林、10万亩经果林。目前,经果林建设完成土地宜机化整治4万亩,完成苗木定植3.2万亩,栽种生态林8.2万亩,同时在幼林果园套种大豆1万余亩、速生蔬菜6000余亩,促进全区现代山地高效特色农业加快发展。

“一社三部”推进“三社”融合

产业发展是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有了好的产业和发展意愿,还要创新组织形式。渝北区设计的“一社三部”的“三社”融合模式发挥了重要作用。

具体而言,“一社”即村级生产互助农业股份合作社。按照整村推进原则,根据广大农户意愿,同时动员贫困户,以土地和资金折算股份入股的方式,建立生产互助农业股份合作社。

“三部”为生产合作部、供销合作部、资金互助部。其中,生产合作部作为产业发展的工作部门,主要承担合作社组织生产任务;供销合作部主要承担生产生活资料供应、农产品销售和信息服务等农村综合服务,组织农产品有序销售;资金互助部主要承担合作社资金管理和合作社内部资金互助,解决农民专业合作社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

“一社三部”打通了农村金融服务“最后一公里”。在利益分配机制上,以股权为纽带,农户与合作社利益共享、风险共担,集体股不低于20%。在分配时,从合作社纯利润中先提取不低于10%的公积金和不低于5%的公益金,剩余部分按股份分红。公积金和公益金统筹用于扩大再生产、解决民生需求,以丰补歉。

木耳镇金刚村党总支书记石元,如今还有一个新的身份:金刚村经济合作联合社理事长。“我们已从村民手上收了4300多亩地,目前全都种上了柑橘。”石元介绍,以金刚村的人均耕地为标准,每1.87亩为一股,土地折价入股有800多户、2300多股。与此同时,村里还发动了村民以现金入股,每5000元为一股,137户村民募集了67.5万元。这样一来,闲置土地变成了可用耕地,村民手中的闲散资金也变成了股金。利用这些土地和资金,联合社发展起了果园、有机肥厂和育苗基地等,产业发展有了载体。

火车跑得快,全凭车头带。石元是金刚村在外创业的成功人士,企业做得有声有色,如今既当书记又当理事长,正好发挥其特长。与此同时,联合社引回了本土青年才俊黄建、廖顺友、蔡平,由他们分别担任“三部”的部长。这些有思路、有干劲的年轻人,为金刚村的乡村振兴注入了新鲜血液。

为了扶持联合社的发展,渝北区出台了不少政策,其中明确总投资400万以下涉农小型项目,优先由当地村集体经济组织实施。此举很快见效——去年,尽管柑橘并未挂果,但通过承包道路绿化、沟渠整治、危房改造、人居环境美化等工程,金刚村联合社盈利达103万元。“金刚村拿出了50万元用于分红,全村3600多人,人人有份。”木耳镇党委书记杨旭说。

让新农村既有颜值,更具气质

“在文化振兴的过程中,我们注重坚持保护传承,优化乡村文化供给,加强农村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等相结合,努力让渝北的乡村既有颜值,更具气质。”颜其勇说。

记者在兴隆镇牛皇村九社看见,22栋具有巴渝特色的农房整洁靓丽、错落有致,院落有山有水,一派丘陵田园风光。

作为乡城融合美丽乡村示范点,兴隆镇结合礼朝屋基的自然、人文景观条件和地理优势,通过与重庆文化创意产业协会合作,着力创新乡土美食、农土特产、农耕体验、乡村民宿等。通过还原农村生活场景,为乡村文化“铸魂”。

在优化文化供给方面,镇文化服务中心发挥了重要作用。

9月1日下午,兴隆镇新寨村村民陈常敏又一次吆喝着16名队员来到了镇文化服务中心排练,和着铿锵有力的乐曲,一伸臂、一踢腿、一挥拳、一转身,打得有板有眼。下个月,渝北区将举行巴渝武术操的比赛,这支队伍要代表兴隆镇参赛,这几天的训练抓得特别紧。

几乎每个下午,67岁的牛皇村村民李学志都会到文化服务中心下象棋,看免费电影,练书法,再到旁边的训练室串门。李学志笑道:“服务中心活动内容不少,镇上很多居民都来这里享受丰富的文化生活。”

所有的场地都是免费使用,聘请老师等费用均由财政买单。兴隆镇整合了区里“文化进万家”“三下乡四进社区”“戏曲进乡村”等资金,自行再配套一部分。中心公告栏显示:从瑜伽培训到声乐排练,从功夫扇到电影放映,还有小品、快板、黄梅戏……课程设置十分丰富,难怪文化服务中心刚建好并开放不久,就成为了当地群众的“心头好”。

记者了解到,占地200公顷的巴渝乡愁项目,将是渝北区下一步文化振兴的重头戏。“巴渝乡愁”项目围绕乡村风貌、农耕文化、民俗风情、文史遗产、产业结构、居民生活等方面做“文章”,将还原过去记忆中的古井、农田、市集,让市民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巴渝乡愁,使农旅文融合成为带动乡村发展的新动力。未来,市民不仅可以在巴渝乡愁博物馆了解巴渝乡村文化,还可以在项目区体验巴渝农耕、感受乡村市集、品尝记忆中的乡愁味道。

“乡村振兴是一盘大棋,作为全市6个乡村振兴综合试验示范区之一,渝北区将把‘三农’工作放在全区大局中来谋划和推进,强力推动农业更强、农村更美、农民更富。”颜其勇说,只要牵住“牛鼻子”,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渝北就将成为更加令人向往的“诗和远方”……

记者手记>>>

3个“没想到”和3个关系

张国勇 颜安

这次采访,我们有三个“没想到”。第一个:作为主城都市区中心城区的渝北,竟然有1000平方公里以上的乡村;第二个: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之前,渝北区的农村同样面临着产业空虚、人口外出、农村破败等难题;第三个:经过持续两年的发力,渝北区的乡村面貌已经有了巨大的发展和改观。

一组数据能够说明问题:2018年,渝北区村级集体经济组织经营收入仅有133.36万元,空壳村比例高达80%。到2019年末,渝北已全面消除空壳村,村级集体经济组织实现经营收益1975.26万元,较2018年增长超过14倍,村均集体经济收益达到11.35万元。

惟改革者进,惟创新者强,惟改革创新者胜。在国家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背景下,渝北乡村蝶变的原因在于找准了发力点,敢于创新突破。渝北区土地宜机化整治,规模化、机械化耕种,组织化运营等措施,正是贯彻落实党中央重要指示精神的生动实践;用好“三社”融合发展这把“金钥匙”,创新“一社加三部”模式,有效破解了“无人种地”“种地不赚钱”“产供销脱节”等当前农村深层次矛盾和难题;通过新时代文明实践和镇文化服务中心,极大地丰富了农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推进了移风易俗。

“中国要强,农业必须强;中国要美,农村必须美;中国要富,农民必须富”的理念早已深入人心。未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应处理好3个关系:

一是要处理好统一推进和因地制宜的关系,在统一规划,统一推进的总体部署下,充分发挥各地积极性和创造性,创造各具特色的乡村振兴实践模式。

二是要处理好政府主导和农民主体的关系,既要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更要调动农民的积极性,教育和引导广大农民用自己的辛勤劳动实现乡村振兴。

三要处理好农民自力和资源回乡的关系,把依靠农村内部力量和外部支持有机结合起来,引导资源回乡,增加外部资源注入,为乡村振兴创造有利条件。

重庆日报记者 张国勇 颜安

  • 上一篇:“水费降价就是给我们雪中送炭”
  • 下一篇:“白露”到来,艳阳回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