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海资讯
首页 > 国内资讯 > 重庆新闻

以科技自立自强开创科技创新工作新局面

时间:2021-01-30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这是党中央把握世界发展大势,立足当前、着眼长远作出的战略抉择,鼓舞人心、催人奋进,也令我们深感责任重大、使命光荣。

深化“科技自立自强”的认识,切实增强做好新时代科技创新工作的信心决心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把科技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动我国科技事业发生历史性变革、取得历史性成就,进入了科技创新发展的新阶段。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我们更需要增强创新的信心,加快建设世界科技强国。国际竞争格局要求牢牢把握科技主动权。科技创新是推动国家发展的重要动力,也是实现国家安全的重要保障。当前,科技创新成为了大国博弈和国际格局重构的主战场,要保持战略自信和战略定力,把这一风险挑战转化为科技发展的重大机遇。国内发展大势要求把科技创新作为核心竞争力。党中央提出我国科技事业发展的目标,到2030年时使我国进入创新型国家前列,到新中国成立100年时使我国成为世界科技强国。进入新时代,实现奋斗目标,要深刻认识和理解科技创新重大使命和责任,积极参与创新型国家、科技强国建设。重庆发展实情要求使创新成为强大动能。近年来,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科技创新,大力实施以大数据智能化为引领的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行动计划,全市科技创新发展势头强劲,科技创新支撑重庆经济结构调整的力量正在不断积蓄。要奋力推动重庆科技创新跨越式发展,使创新成为重庆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动能。

把握“科技自立自强”的方向,系统谋划“十四五”科技创新工作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坚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不断向科学技术广度和深度进军。“四个面向”要求,为“十四五”时期以及更长一个时期推动创新驱动发展,加快科技创新步伐指明了方向。面向世界科技前沿,强化原始创新。基础研究是科技创新的源头。我国面临的很多“卡脖子”技术问题,根子是基础理论研究跟不上,源头和底层的东西没有搞清楚。要优化基础研究和前沿技术创新支持体系,瞄准国家有需要、重庆有能力的领域推进原始创新,既大力支持重点团队原创性、颠覆性研究,又积极资助科研人员自由探索,加快在关键科学领域取得重大突破。面向经济主战场,强化实践应用。一个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归根结底系于科技事业发展和创新水平提升。重庆产业基础好、创新氛围浓,产业技术创新大有可为。要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瞄准新一代信息技术、智能汽车、先进制造、新型材料、生物医药等重大产业发展方向推进应用技术研究,选取若干具有全局性影响、带动性强的重大战略产品、关键共性技术或重大工程,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打好关键核心技术的攻坚战,提高创新链整体效能,提升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水平。面向国家重大需求,强化使命担当。科技创新必须把国家需求尤其是重大战略性需求放在首位。要完善科研项目形成和分类实施机制,使科研资源进一步聚焦重大需求、重点项目、重点单位,实行重点项目攻关“揭榜挂帅”,充分调动各类创新主体的积极性,力争我市基础前沿研究在全国有一席之地、产业技术创新在全国有鲜明特色,在国家创新体系中有话语权,成为承担国家重大科技创新任务的重要力量。面向人民生命健康,强化为民服务。为人民创造高品质生活,必须大力强化科技创新的战略支撑作用。要聚焦人民关心的重大疾病防控、食品药品安全、人口老龄化等重大民生问题,加大对民生领域的科技投入力度,依靠科技创新建设低成本、广覆盖、高质量的公共服务体系,让科技为人民生命健康保驾护航。

突出“科技自立自强”的重点,增强建设“科技创新中心”的力度速度

当前,重庆正在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大力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深入推进以大数据智能化为引领的科技创新,加快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要抢抓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机遇,咬住目标、持续发力,加大创新支持力度,优化创新生态环境,使创新成为重庆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动能。打造科技创新高地。高标准建设西部(重庆)科学城,加快建设两江协同创新区,聚集创新主体,聚合创新要素,聚变新兴产业,打造代表国家水平、参与国际开放合作的科技创新高地,抢占科技竞争战略制高点,赢得未来发展主动权。强化战略科技力量。提升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培育高水平大学和新型科研机构,建设大科学装置和大科学工程,创建有影响力、创新力的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等创新基地,主动融入全球创新网络,构建科技自立自强的先发优势。激发人才创新活力。优化人才发现、培养、激励机制,健全以创新能力、质量、实效、贡献为导向的科技人才评价体系,构建充分体现知识、技术等创新要素价值的收益分配机制,完善科研人员职务发明成果权益分享机制,培养造就一批具有国际水平的战略科技人才、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营造优良创新生态。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完善金融支持创新体系,加速发展环大学创新生态圈,加快建设大型科技企业孵化基地,大幅提高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成效,让创新创业创造在全社会蔚然成风。

(作者 梁震系市科学技术研究院党委副书记、院长)

  • 上一篇:重庆高新区种子基金扶持项目达93个28家企业成长为高新技术企业
  • 下一篇:重庆茶业集团打造4000亩高标准茶园,带动3000多户农户增收——与茶农抱团 发展之路越走越宽